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 政务动态
向天空要产值,杭州让产业“垂直生长”
信息来源: 市投资促进局 发布时间: 2024-05-27 12:00 浏览次数:

向天空要产值!

眼下,“工业上楼”似乎一跃成为“顶流”。不仅仅是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开始大规模推广,杭州、武汉、苏州……越来越多城市也纷纷跟进布局。

5月8日起,杭州《关于推进“工业上楼”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正式实施,明确“工业上楼”项目的要求,鼓励并支持多主体参与“工业上楼”项目。

“工业上楼”到底上的是什么楼?谁在上楼?城市竞逐的热潮背后,杭州正在思考:如何让产业“垂直生长”。


城市发展进入内涵提升阶段

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势在必行

所谓工业上楼,简单来说,就是建一个高层厂房,然后把企业的生产、研发活动搬到楼上去。

我国内地“工业上楼”始于珠三角地区,从2005年佛山顺德天富来国际工业城率先试水,到2012年深圳打造全至科技创新园,而后向其他沿海地区及内陆一线城市逐步推广。

目前,国内相关的成功经验主要借鉴香港模式和新加坡模式。其中,以中国香港工业大厦为代表的“工业上楼”模式,地块容积率较高,以引进轻型产业为主,更多为珠三角地区所借鉴。新加坡堆叠厂房模式则集“货运装卸、停车、生产研发制造仓储、员工休息”于一体,在长三角地区更为常见。

近年来,“工业上楼”在国家层面也得到了认可和推动。2019年5月,自然资源部发布《产业用地实施工作指引》,指出“鼓励开发区、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多层工业厂房,供中小企业进行生产、研发、设计、经营多功能复合利用”。202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其中第十条明确提出要推广“工业上楼”模式。

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各地也展现出助推“上楼”的热情,纷纷出台利好政策。

为何“上楼”之势渐盛?当前,拼经济是全国各地的关键词,工业在稳定经济大盘中的“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而一座城市要想拼经济、引项目,土地要素保障是重点。

随着城市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尤其是对于建设用地紧张和产业转型发展需求矛盾突出的核心城市来说,做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文章势在必行。

作为推动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打造高品质工业新空间,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工业上楼”自然也就成为探索工业载体空间优化的不二选择。

这对于跻身超大城市行列的杭州来说,也不例外。眼下,杭州正处于制造业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可供开发工业用地紧张,低效工业用地腾退成本高、难度大,以开发区(园区)为重点积极有序推进“工业上楼”成为破局之策。

2023年4月,杭州市党政代表团曾赴广州、深圳学习考察,其中深圳的“工业上楼”就是重要一站。时隔不到一年,杭州发布实施意见鼓励与支持“工业上楼”,足可见其决心和魄力。


规划建设、配套服务“软硬兼施”

杭州探索上楼新路径

建起高楼,就能吸引企业入驻,实现亩均税收跃升,“工业上楼”真的这么简单吗?

其实,从这个概念实践至今,不少先行探索的城市已经遇到了难题,比如企业对“工业上楼”认知不足、上楼产业具有局限性、厂房配套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等,导致“工业上楼”空置率不断攀升。

作为“后起之秀”,杭州在总结国内其他城市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探索从规划建设到配套服务“软硬兼施”的实践之道。

一般来说,上楼产业最好是“精密小轻”产业,符合轻型生产、环保型、低能耗等特征,但在实践中还是存在承重与层高受限、垂直运输设备不符合、生产设备上不了楼、产品运输不便利等窘境。

对此,位于临安青山湖科技城“硬科技”产业园的博尔玛(杭州)智创基地项目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建设理念:层层皆首层。

根据计划,该项目将打造两座呈双子塔形的百米高楼和四栋8层楼的厂房,成为容积率高达5.0的“工业上楼”新地标。为了让每层厂房的货物进出和“使用体验”都能像单层厂房那样自如,项目在四幢厂房中间构建一条可供集装箱货车爬坡的环道,即便是17米长的大货车,也可以在8层楼的厂房里自由穿行。

而位于高新区(滨江)的工业综合体,则在“以需定建”上进行了很好的实践。比如,还在建设中的第四工业综合体已经明确打造生物医药产业,考虑到生物医药企业对于层高、承重、排污等有特殊要求,综合体实施先招引入驻企业,再根据企业“定制”产业空间,更好满足企业研发生产需求。

有了能上楼的基础,也要让企业愿意上楼。帮企业算好经济账,更是杭州在实践探索中的重点。

在土地资源紧张的高新区(滨江),以往一块地都是出让给一家企业,而工业综合体则可以按层、按幢出让,每层单独办理产权证。

目前,工业综合体实施专精新特企业入驻“零门槛”,这些腰部企业多数没有直接购置土地的资格,但又有开拓产业发展空间的需求。

这里不妨来算一笔账,如果一家企业在滨江租两千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平均一年的租金就要近两百万。而工业综合体则是由国资公司拿地开发并进行全过程建设,建成后以成本价出让,企业购置同样的面积,十来年就能回本。

这些省下来的房租等租金,又可以投入到技术研发中去,助力企业快速发展。

此外,对于企业关心的服务配套,在杭州各城区打造的“工业上楼”项目中都有所配置,会议室、食堂、健身房、停车库……生产和生活相得益彰,提高“工业上楼”自身功能的吸引力。


打造关键领域产业生态

为“工业上楼”赋予活力

工业领域千行千面,打造具有长远生命力的“工业上楼”本土模式,杭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就拿政策来说,有了顶层设计,也要有精细配套。比如,深圳已经发布《工业上楼建筑设计通则(征求意见稿)》,填补了全国工业上楼建筑设计规范的空白。苏州发布“工业上楼”设计指引,涵盖产业类别、环保安全、工艺条件、设备载重、垂直交通等设计要素。上海则把牢推进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安全关口,出台全国首份关于“工业上楼”的生态环境专项指导性文件。

日前,杭州出台“工业上楼”实施意见,围绕“在哪建”“建多少”“怎么建”“谁来建”“怎么管”等方面,明确“上楼”的路径,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接下来,杭州也要在建设、设计、运营等“关键要素”上,把相关政策措施落实落细,并且处理好前后政策衔接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杭州在“工业上楼”实施意见中提到,“工业上楼”项目应聚焦五大产业生态圈重点细分赛道产业发展导向,落实开发区(园区)打造产业大平台有关要求。

早在2022年,杭州启动打造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加快铸就实体经济的“铁柱钢梁”。

在此背景下,杭州应积极广泛地开展行业细分领域试点,打造关键领域的产业小生态,真正为“上楼”赋予活力。

换句话说,基于五大产业生态圈,落实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通过“工业上楼”,把相关产业集成在一起,形成规模经济,吸引更多供应链上的企业入驻,实现上中下游产业布局从“分散”向“集群”转变,大大降低企业间的沟通运输成本。

当然,在科学合理建立项目进入的综合评价机制同时,也要完善入驻企业全生命周期运营管理模式,对企业发展质效进行动态评估,提升载体产出效率。

但从更深层来看,企业愿意“上楼”,愿意在杭州“上楼”,归根究底是因为杭州优越的营商环境。

在“工业上楼”热潮过后,产业空间得以保障,下一个课题,想必会是新一轮招商引资的“大比拼”,杭州还是得从市场观念、创新氛围、政府服务等方面护企优商,让企业吃下“定心丸”,与这座城市共生共建共成长。

工业上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不过,一座真正的创新城市,连天空都不是极限,更何况未来。


参考资料:

[1]《“写字楼”里流水线:杭州工业向天借地》潮新闻

[2]《临安打造“工业上楼”新地标推动产业向上向新》杭州日报

[3]《“工业强市”们,如何向上生长?》每日经济新闻

[4]《杭州新增产业用地从何而来?“工业上楼”为重大项目谋空间》21世纪经济报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