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 政务动态
“狂飙”的微短剧,杭州影视产业的下一站
信息来源: 市投资促进局 发布时间: 2024-04-10 16:00 浏览次数:

文化产业,正在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近年来,城市间的竞逐愈加白热化,上海、北京等“文创强市”陆续迈入“GDP占比10%方阵”。杭州,自然也不甘示弱。

2023年,杭州文化产业增加值攀升到3211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6%,成为助推杭州市GDP 跃上2万亿元台阶的重要力量之一。

而历数这几年的文化热点,“微短剧”是一个绕不开的高频词。作为影视产业的新业态,微短剧的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猛令人惊叹。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或将在2027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

这会是影视产业的又一个风口吗?杭州又将如何在这个赛道布局落子?


数字文化消费供需两旺

微短剧产业为什么值得?

眼下,微短剧是大家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被贴上“短周期、低投入、高收益”标签的它,更是成为各方竞相布局的热门赛道。

其市场前景可观。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已达到同期电影市场规模(总票房逾549亿元)的近7成。

有别于发展初期的“小成本”“小制作”,当前,主流媒体、专业影视企业、国资机构等“正规军”也纷纷抢滩布局,甚至各地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为其发展壮大再添“一把火”,印证了市场和政府层面对于这一新兴产业的良好预期。

这背后,是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在支撑。随着体验经济的崛起,文化消费正在成为主流方向,尤其是数字文化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呈现出供需两旺发展态势,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换句话说,消费有潜力,供给更有动力。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提出,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其中超过一半的短视频用户曾看过篇幅3分钟以内的微短剧、泡面番等。

与此同时,“用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现象使得微短剧成为一种城市新名片。各地精心打磨,发挥它在带动文旅消费方面发挥的独特价值,增加城市流量和吸引力。

以《我的归途有风》为例,这是大热剧集《去有风的地方》的衍生短剧,剧中展示了跷脚牛肉、金钱蛋、灯影锅盔等四川乐山美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打卡。河南洛阳、云南建水等地也都与影视公司合作,推出各自的文旅微短剧,宣传当地人文风光

杭州,当然也走在“尝鲜”的前列。去年,临平区政府牵手容量短剧、快手科技、华数等多家知名影视企业,打造《临平,向幸福出发》,以传承非遗文化主线,展现了当地古法糕点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临平的人文情怀与自然风光。


“阳光雨露”催“万物生长”

杭州何以居人前?

抢占微短剧新业态发展先机,离不开杭州文创产业长久以来积淀的底蕴与实力。

2023年,杭州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211亿元、同比增长11.3%,占全市GDP比重16%,有10个城区,入选中国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指数百强区,其中,滨江、西湖等6个城区位列前20位。

之江编剧村

尤其是在影视产业方面,杭州已基本形成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影视审查、宣发、院线等一条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比如,之江编剧村和中国网络作家村,在“源头”就汇聚了丰富的创作资源,为优质影视作品的诞生和衍生打下内容基础。

此外,杭州还坐拥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中国(之江)视听创新创业基地等国家级平台。

给足“阳光雨露”,催生“万物生长”。面对这一新兴产业,杭州各区也纷纷抛出“橄榄枝”,拿出“真金白银”的诚意,助力微短剧从高流量走向高质量。

余杭区“大手笔”设立了总额2亿元的网络微短剧发展基金,给予微短剧创作全链路支持。

西湖区艺创小镇发布“微短剧十条”政策包,涉及房租补助、项目支持、分成奖励、创作奖励等。

临平区成立浙江省首家区直属“影视协拍中心”,为全国影视企业、剧组拍摄提供全域性创作摄制一站式服务。

而全国首个微短剧拍摄基地——临影厂的正式投用,更是杭州发力微短剧赛道的一张王牌。

这里不仅拥有华东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专业影棚,还配备餐厅、宿舍等剧组最为需要的生活设施,不用转场,就能满足近千人作业和生活。这对于拍摄追求高时效、低成本的微短剧来说,无疑能节省一笔相当可观的费用。

值得一提的还是,杭州还“隐藏”着一项特别而又重要的区位优势:临近全球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横店影视城。

可别小瞧这个优势,依托便利的交通,杭州作为距离横店最近的新一线城市,能集中完成商务洽谈、宣发等影视作品生产的其他关键环节,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包括微短剧在内的影视企业来此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微而不弱,短而不浅”

杭州如何托起未来?

伴随着赞誉与质疑,站在风口,也站在浪尖,杭州如何托起微短剧的“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发挥其独特价值,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当务之急,是要在审核机制以及相关政策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明确。以微短剧中的小程序短剧为例,目前并不强制要求单剧备案,平台只需要备案小程序,内部再对剧集进行审核即可。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产业快速扩张,但也助长了出品方在灰色地带的试探。从长远来看,收紧监管政策、规范审核备案机制,无疑是让行业驶入良性发展轨道的重要推手。

目前,西湖区、临平区都已成立网络微短剧审查分中心,聘请来自文化创意、电视艺术、影视制作等领域且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审查队伍,以缩短本地微短剧审查周期,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值得借鉴的是,影视产业发达的粤港澳大湾区出台的相关政策除了着重强调平台建设与产业搭建,还提到了版权管理,通过“多想一步”来规避可能存在的“漏洞”。

与此同时,杭州想要在微短剧产业发展上“出圈”,也势必要在内容“挖潜”,赋予微短剧更鲜活的“生命力”。

引导创作出精品,是长远发展的“流量密码”,“微短剧+文旅”就是一步关键尝试。对于文旅资源丰富的杭州来说,亟需微短剧这种“短平快”新形式来讲好“杭州故事”,用热剧效应催生更多消费热点,甚至用于产业推介、优质人才招引。

而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微短剧要担起“文化出海”的使命,讲好杭州乃至中国故事,推动文化“走出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指出,短剧是带着中国网络文学基因的庞大行业,引领了全球的流行文化和产业,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让微短剧走得稳、走得远,除了政策方面的激励,科技支持也不可或缺。前不久横空出世的Sora文生视频大模型,为视频创作带来了全新的可能和机遇。在今年的香港国际影视展上,AI与影视的结合被视为一项重要议题。

当前,国内已有微短剧出品方通过AI翻译字幕和配音,将国内微短剧以较低成本输送至海外。在AIGC领域具有先发优势的杭州,也正在加速布局文生视频大模型,在本土技术与商业化成熟后,将助力微短剧的生产和制作跃上新的台阶。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