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杭州跻身超大城市行列。随着城市能级迈入新阶段,城市建设本质进入存量时代,存量用地的更新成为重塑城市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前不久,杭州召开全面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暨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动员部署会,明确了“7+1”类更新类型,其中就包括了产业区聚能增效,提出要探索工业用地再开发模式,提升存量工业用地亩产效益。
为何更?如何更?一座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小”园区力争十年撬动千亿级的“大”产业,这个故事或许能带给这座城市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精耕细作”,飞地腾飞的秘诀
钱塘智慧城城北园区,是今天故事的主角,前身是上城工业园区。早在1993年,为弥补工业用地不足,上城在拱墅、余杭交界的地方,建立了“飞地”性质的上城工业园区。2021年12月,园区与杭州钱塘智慧城合并,成为了现在所说的钱塘智慧城城北园区。
最初,园区主要承接主城区转移出来的传统工业企业,科技“含量”不足。为了让“飞地”真正“飞”起来,园区明确了发展路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以物联网产业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同时,对已有用地资源“精耕细作”,巧用“零星边角料”,提高亩产效益。此外,完善交通、医疗等相关配套,提升板块吸引力。
事实证明,这条路子走对了。在0.6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形成龙头链主企业引领、准上市企业蓄势待发,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竞相涌现,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这一小块土地的发展如何“更上一层楼”,答案是“修炼内功”。
2023年,城北园区全面启动低效用地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向上向下要空间,比如计划新建项目统一建设地下室,从设计初期,就要考虑层高、承重、货梯等工业上楼的必要条件,容积率按最高限额建造,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作为“开篇之作”的零零壹项目,打破原有企业厂房老旧、零散的场面,正在新建2栋约50米的高楼,总建筑面积约4.4万平方米,将用于“工业上楼”,引入数字化产线,推广节能降碳先进技术。
根据计划,三年内约有20家这样的企业进行改造提升,新增地上空间约40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作为上城区深度参与全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承接杭州“五大产业生态圈”的重要载体,园区再一次明晰主导产业,锚定“数字能源港”发展定位,全力推动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千亿级数字能源产业集群,打造全省腾笼换鸟示范地、都市工业新标杆、零碳园区先行者,争创数字能源发展极。
空间有限,发展无限
走出工业用地更新“杭州路径”
空间有限,发展无限,是对钱塘智慧城城北园区的最好注脚,也是杭州探索工业用地更新,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城市能级跃升的要义所在。
梳理杭州工业用地更新的历史脉络,时间要先回到1959年,当时杭州提出要建设“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在城市内部遗留了大量工业用地,为后续工业用地的更新留下不小的任务。
和很多城市一样,随着城市的扩张,以及“去工业化”趋势后强调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和“更新”成为紧密联动的城市发展驱动要素,这也倒逼存量空间通过更新与升级发挥承载创新活动的作用。杭州对此的探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00年后,随着杭州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迈进,产业集聚成为当时产业用地政策的方向,包括引导产业向各级开发区、专业工业园区以及乡镇特色工业园区集聚,加快区、县(市)特色产业群和基地建设等。
到了2010年,杭州开始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即用地质效考核。比如2014年《关于实施“亩产倍增”计划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若干意见》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的门槛,对杭州存在的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圈而未用等低效用地,进行腾退收回。
而2015年起,“定制化”则成为关键词,杭州打破地域限制,开展跨行政区空间布局的整合与统筹,由“块”转为“廊”与“链”,大家熟悉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在这一理念下,杭州市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的相继揭牌,取长补短,解决空间和项目间的矛盾。与此同时,城市创新圈的培育越来越得到重视。
可以这么说,经过了长期的摸索、试错、调整、升级,杭州在“亩产论英雄”“新型产业用地”等产业用地政策以及区域协同发展上,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杭州路径”。
聚焦五大产业生态圈
把好地“用在刀刃上”
一边是产业升级快且落地需求“嗷嗷待哺”,一边是新增工业用地空间“捉襟见肘”。其实,每一寸工业用地的“进”“退”之间,都蓄势生长着下一个城市能级升级的支点。
把好地“用在刀刃上”,让好企业、好产业可以“茁壮成长”,这也就是工业用地更新的意义所在。
去年年底,杭州出台《杭州市工业空间规划(2024-2035年)指导意见》,根据全市五大产业生态圈和各地功能定位,采取差别化的空间投放策略。力争到2035年,实现全市工业用地总规模360平方公里,盘活低效工业用地100平方公里,“飞地”入园3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集聚入园率达80%以上。
近日,杭州再出21条“一揽子”政策,全力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根据政策文件,将以成片开发为导向、以工业用地为重点,全力打造一批标杆项目和示范片区,同时,进一步引导提高土地开发强度,通过有机更新进行提升改造的工业项目,容积率一般不低于2.5,对有条件的项目,容积率可提高至3.5左右。
不过,眼下还有几件事值得一论。
上海、深圳和广州均已于2021年出台《城市更新条例》,并配套出台一系列《细则》《实施办法》等对《条例》进行补充和说明。杭州也需要在《城市更新条例》上加快步伐,从顶层设计的政策层面使得工业用地更新工作更有系统性和延续性。
面对未来产业,用地政策上更需具备前瞻性,或者说是包容性,因为未来产业处于产业化初期,市场化、收益尚不明显。在工业用地更新,调整产业结构时,除了用“亩产论英雄”,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标准来推动未来产业充分发展?
此外,工业用地更新还需要优化产业结构,需要在已有的工业空间应用场景上迭代升级,在工业地-企数据动态维护上再下功夫,实时研判用地的区位价值,实现用地精细化管理,释放存量工业用地资源潜力。“寸土”“寸金”之间,杭州的实践值得走得更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