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年,杭州“拼劲”十足,亮出高质量发展“新”姿态。
新春“第一会”,再提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新质生产关系;新春“第一锹”,国科大杭高院双浦校区项目开工,是科技创新驱动产学研融合又一生动实践;各区县“第一会”,新质生产力也高频出现,科技创新皆被摆在发展“C位”。
作为科学技术在产业中的具象和现实体现,新质生产力明确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对杭州来说,这也就是这座城市永葆高质量发展活力和动力的密钥。
2023年,杭州城市经济总量跃上2万亿元新台阶,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也为杭州提出了新的命题: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与挑战,杭州如何化优势为胜势,跑出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度”?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厚植数字经济先发优势
赋能产业“千树万树梨花开”
杭州亚运会,天下再识新杭州。数字的魅力,让这座城市在全国、全球再次“出圈”。
自2000年提出“构筑数字杭州”以来,杭州获得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等一批“国字号”招牌,培育了海康威视、大华技术、宇视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2023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5675亿元,比上年增长8.5%,对GDP的贡献将近三成。
为了加速数字经济二次攀登,杭州做大做强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增长极。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资源要素,数据是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支柱,2023年以来,杭州全面推进“中国数谷”建设,加快数交所、数据发票、数联网和区块链建设,完善数据要素流通基础设施体系,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强大数据支撑。
发达的数字经济,是杭州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先发优势。而要想充分释放数字经济的“倍增效应”,则要发挥数字的赋能作用,带动各行各业“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制造业为例,工业“四基”领域中小企业数量总体不足,竞争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依然存在,如何避免“塔尖而底不厚”是杭州需要解的题。
2019年,杭州重新提出“新制造业计划”,将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列为高质量发展“双引擎”。
如何利用数字去补上制造业的“短板”?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数据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运用、人力资本培育、市场开发等,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化与数字经济的融合程度,加快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步伐。
以萧山为例,作为工业强区,萧山的“突围”之道便是以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为抓手,深入推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从2023年的数据来看,萧山区制造业数字经济增加值96.68亿元,同比增长16.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24.82亿元,同比增长5.7%。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萧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当前“新质生产力”赛道上,各个城市、各个国家之间的差距,整体不如传统制造业的差距大。技术飞跃是颠覆式的、断层式的,一旦掌握前沿技术核心拉开距离,就可能在彼此间产生比传统制造业更大的技术代际差。对于杭州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造势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被“置顶”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作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这一点已经成为了杭州政府与科学家、企业家、平台机构等各方间的最大共识。
2022年杭州提出要聚力打造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强化与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的关联,各区、县(市)根据“家底”深耕细分赛道,抢占“未来”制高点。深究各级行动方案,都会聚焦到一个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新春开工第一天,浙江省举行2024年“千项万亿”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投产投运活动,杭州就把分会场设在了国科大杭高院双浦校区现场。
科教一体化,是国科大杭高院的最大特点。国科大杭高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陶立表示,学校将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在杭州引育更多龙头企业,进一步夯实五大产业生态圈。校区还预留了8万平方米的科研转化中心,并力争落地更多的省重实验室以及大装置。
大科学装置有多牛?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房建成的话来说,这能带来1到100乃至100到1000的换道超车机会。
以极弱磁大设施为例,它将“打破”万物皆有磁场的定律,创造一个近零磁空间,为深空探测、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领域,提供极端弱磁环境和极端测量手段。
根据规划,大设施项目和同步规划建设的五个交叉研究平台,将重点聚焦“量子传感”和“零磁医疗装备”两大未来创新产业,为产业发展的爆发式增长提供动力。
这听起来很高深,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举个例子,以前发现重大疾病需要通过验血、CT等生化检测和结构检测,今后可依托极弱磁测量就能实现功能信息检测,更早发现疾病。
大科学装置天然具有“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迭代”的属性和使命,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开辟出一条成果转化的“高速道”。
值得一说的是,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中,政府扮演着怎么样的角色?
目前,杭州已创建1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7家浙江省实验室、3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为了在这些实验室里“挖掘”前沿科技成果,杭州创建培育30家概念验证中心。同时,成立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从整个城市全局发展的高度,集聚、对接和服务各种创新资源要素,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天目山实验室
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杨春节曾表示,以往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依托学校或是个人资源,去找到相关企业进行合作,现在通过政府搭台,可以把创新链上不同环节的人集聚起来,让研发端更好地了解到市场需求,转化效率更高。
厚植营商沃土
为知识产权“保驾护航”
企业是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而营商环境的优劣,决定了生产要素资源的集聚与流向。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作为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2023年7月1日,杭州正式实施《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营造创新突破与依法改革同步推进的良好环境。
除此之外,杭州一批改革举措向全国推广——迭代推出“亲清在线·政策超市”,全国首创“承诺+公证”环评审批制度;一批空白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探索预付式消费市场化改革,为破解预付式消费全国性难题提供“杭州方案”,构建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推动2023年新立项工业项目开工平均用时比上年度提速41天。
这里特别需要提到一点: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里的精华,其本质就是新质生产力系统中的关键要素。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科技创新,就是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心剂”。
去年10月,杭州印发《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方案(2023—2025年)》,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服务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其中也不乏“杭州特色”,如要加强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探索,制定网络直播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工作指引,开展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研究。
前不久,杭州发布第二批营商环境联络站名单,十家中就有三家与知识产权相关,足以见杭州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服务效能的决心。
当然,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需要看到,在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中,杭州与国内其他的先进城市相比,进步空间还很大:18个一级指标中,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排名全国第一的指标分别有7个、4、2个、2个,杭州只有1个。
与此同时,随着未来产业的兴起,产业赛道的细分,以及产品在出海过程中面临的“隐性壁垒”,如何做好专利精准布局,为企业靶向性地为提供专利服务,并立足国际层面,做好企业知识产权维护,也是杭州接下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课题。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