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城西,新的城市天际线一路延伸,包括紫金港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等,形成一片充满科技色彩的城市社区。这里就是杭州正在全力建设的城市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创新策源地——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加速期,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理念推动下,“科创走廊”成为不少城市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的一项重大实践,在国内多点开花。
杭州于2016年率先启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以下简称:大走廊)的建设。截至2022年底,大走廊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5%,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5.3%,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28.9%,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58.8%,有效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2022年2月杭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科技创新”被提上重要位置。党代会报告明确,杭州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创新创业的新天堂”,要“加快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并明确要举全市之力推进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高水平现代化引领区,努力成为比肩“硅谷”的科创高地。
建设高能级“人才蓄水池”
要成为比肩硅谷的科创高地,大走廊究竟如何作为?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在大走廊人才工作相关负责人看来,大走廊之所以能取得较高的发展增速,人才集聚是其核心支撑。
由于科研机构较为集中,同时企业研发人才需求密集,对高端科研人才的需求尤其旺盛。相比于其他人才的招引,大走廊对博士和博士后人才的引育服务保障要求更为全面,对于岗位的精准匹配和平台的体量也要求更高。以大走廊当前重点发展的“生命健康”产业为例,目前该产业已是大走廊内占比第二的主导性产业,同时也是名副其实的高人才密度产业,廊内绝大多数企业的创始团队成员拥有海外或博士教育背景。
大走廊人才工作相关负责人认为,相比于过去看补贴看政策,如今人才选择发展区域的考量更加综合,因此如何增长板补短板,营造良好综合人才生态,成为大走廊吸引人才的关键。
围绕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和全市高质量发展核心支撑两大使命,大走廊不断加快优化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和人才综合服务体系,打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人才高地;与此同时,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在科技人才、科研成果与产业落地之间搭建金桥,作为留才用才的重要手段。
刚结束的“大走廊杯”2023中国·杭州博士后科创精英赛,吸引了国内外知名院校304个优秀博士后项目参赛,项目覆盖了美国、英国、德国等13个海外国家和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合肥等国内主要创新城市,最终15个高水平项目入围总决赛。同时,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管理委员会、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共同发起设立了杭州博士后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从赛场到市场,从原始创新到点石成金,为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提供畅通服务。据了解,进入本次大赛的项目,超80%达成了落地意向。
当前,大走廊已经集聚了浙江省50%的省实验室、7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80%的国家“杰青”“优青”人才等,成为高能级的“人才蓄水池”。
探索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模式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合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重要龙头、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根据《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十四五”规划》,杭州城西大走廊担负着“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创新策源地”的核心使命和“建设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高水平现代化引领示范区”的整体目标。
日前,首届西湖未来论坛在大走廊举办,15位中外院士、上百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等,围绕人类生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展开交流。活动期间,一批未来产业合作成果同时落地,西湖大学与全球知名的美国化学会出版部签署为期3年的《美国化学会出版部、西湖大学关于联合推动化学及相关物质科学领域科学事业发展的谅解备忘录》,宣布共同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培养下一代科学家。
在推动创新策源方面,大走廊还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不断优化顶层设计,为转化项目提供要素保障。如在大走廊的云谷区域预留了充分土地空间,为生命健康和数字经济领域的产业转化留足空间。同时不断强化产业导向,进一步打通科技研究与产业落地的通道,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大走廊。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如何持续推动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是产学研一体化的难题。位于大走廊内的西湖大学在该领域作出有益探索,从一开始就将“科研成果转化”纳入了自己的创新范畴。西湖大学在诞生时就已经同时成立了成果转化办,让科技创新项目成立之初,就在实验室之外开启一条“辅助赛道”,从专利申请、法律咨询到投资人谈判,成果转化办公室全程参与,大大加快了项目落地的速度。这一诞生于大走廊内的全新产学研模式,或许会给国内高校科学家创业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大走廊密布着科技企业孵化器,近一年来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科创主体近80家,企业量总突破10万家,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杭州最具吸引力的科创热土。
产业支撑世界级“创新策源地”
科创驱动,大走廊产业持续蓬勃发展,尤其是以“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为主的三大科创高地产业优势显著。
目前,在“互联网+”领域,大走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总量约占全省四分之一、接近全市二分之一,拥有阿里巴巴、浙大网新、同花顺等境内外上市企业18家,规模以上企业421家,2022年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6.6%。在生命健康领域,拥有境内外上市企业7家,规模以上企业61家,2022年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4.6%。在新材料领域,拥有规模以上企业91家,建有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浙大能源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浙江化工及材料研究基地,2022年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9.2%。
随着在重点科创领域积累不断推进,一批在细分赛道掌握核心技术、拥有独特发展优势的企业也相继诞生。如在生命健康领域,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全球少数几个融资超过2亿美元的脑机接口公司之一,专注于研究通过穿戴式设备完成信息交互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公司产品BrainRobotics智能仿生手成为国内首家获得美国FDA认证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在新材料领域,杭州纤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钙钛矿小组件,以21.8%稳态效率,被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CPVS)收录在“2022太阳电池最高效率(Ver.6)”表中。这些企业在各自领域的优异表现,正是大走廊创新活力的一个缩影。
同时依托各类特色小镇等创新平台,大走廊科创产业的发展也不断加速。如青山湖微纳智造小镇加强产业集聚规划,在龙头企业中电海康的投资带动及政府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下,小镇的微型产业生态迅速形成。如今通过产业集聚生态的打造,小镇的芯片产业链已初具雏形,涵盖光刻机净液系统、光刻机抛光系统、磁存储芯片等诸多产业关键领域,成为大走廊内半导体产业的关键引擎。
又如人工智能小镇,通过产业集聚发展,小镇的整体产业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有93家企业获得融资,共计86亿元人民币,总估值规模超850亿元人民币。小镇累计培养出24家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25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极大地提升大走廊的创新活力,成为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今年以来,大走廊经济回升动力增强,服务业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支撑力显著。1—6月,大走廊实现产业增加值1480.7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较一季度扩大2.9个百分点,增速为全市的1.6倍。其中,规上服务业增加值1267.3亿元,同比增长18.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215.2亿元,同比增长18.6%,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产业增加值、规上服务业增加值、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的1.5倍。
值得注意的是,大走廊产业生态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历了长期的耕耘和对创新企业的持续扶持。比如生命健康领域的微泰医疗和归创通桥,如今已成为相关领域的代表企业。而在这两家公司成立之初,在资金实力并不突出的情况下,均受到大走廊给予的扶持帮助,经过数年的培育,顺利登陆资本市场。大走廊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2022年就有超过20家专精特新企业得到了相关扶持。截至目前,大走廊已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6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5家、独角兽(准独角兽)143家。
面向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在大走廊产业发展相关负责人看来,大走廊的产业实力还有着进一步成长的空间,如数字经济领域,目前大走廊头部企业表现突出,但中腰部企业培育还可更进一步。近年来大走廊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技术研发和引导市场应用,逐渐构建起优势明显的创新环境,为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提供机遇。根据大走廊“123X”现代产业体系的规划,到2025年,大走廊产业增加值将突破40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将突破1万亿元,一个世界级的“创新策源地”正在崛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