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 政务动态
又添产业新政,“中国视谷”向未来加速
信息来源: 市投资促进局 发布时间: 2023-08-29 11:37 浏览次数:

碧波映窗前,着意挽青山,夏日的湘湖别有一番风情。湘湖畔的时代大道两旁耸立的一栋栋新楼和“中国视谷”字样,提醒这里不仅是杭州一处宜人的风景,更是一处不容忽视的新产业平台。

2022年10月“中国视谷”在这里正式启动,作为工信部与浙江省政府的部省合作协议项目,建设不到一年时间已初见规模。

近日杭州出台了《关于高标准建设“中国视谷”高质量发展视觉智能产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随后,《杭州市视觉智能(数字安防)产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公开征求意见,计划以“中国视谷”产业名片建设为引领,加快推动杭州视觉智能产业向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迈进。

以新一轮政策为指引,“中国视谷”正在加速走向未来。

从0到1,“中国视谷”成功“筑基”

湘湖之滨,2022年3月3日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正式开园,作为“中国视谷”的核心承载地和启动区块。如今窗口园区所在片区的环境配套可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萧山和滨江两区交界处“一带一路两湖”景观大幅提升,同时时代大道全面通车,极大增强了片区交通功能,围绕时代大道,湘湖、义桥、戴村等沿线区域新形象也明显改善。而伴随环境综合整治、配套功能日益提升,启动片区已初步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和创业服务圈。

走进新建成的“中国视谷”展厅,600平方米的空间科技感十足,现场展示了视觉智能、工业视觉最新智能产品及各类云体验。如新一代视频会议终端,能让一群人远程开会如同身处一堂;一台看似简约的3D相机,却内含140个高清摄像头,3秒就能扫描抓取近三百张图片,创建一个“虚拟人”。

此外,作为重点产业综合体的“视谷创新中心”也已全面启用。创新中心由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牵头组建,作为“中国视谷”的孵化器和运营核心,围绕产业研究、招商引资、活动宣传等方面开展工作,目前正迎来第一批入驻企业。

“院士岛”作为“中国视谷”“最强大脑”的集聚地,已邀约7名院士专家入驻,落地孵化了12个院士领衔项目。

而这些重大项目承载地之一的“湘湖未来产业社区”,已入选省级未来网络(6G)未来产业先导区。

和基础设施同步, “中国视谷”启动窗口的招引工作也卓有成效,重点项目进展可喜,吉利集团极电项目、先临三维3D视觉项目、“视谷之窗”产业综合体3D产业园、杭州视觉智能研究院、云尖信息、中国电信大数据、易加三维、聚玻国检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正火热进行。

从基建到配套、从硬件到软件、从产业构建到企业入驻,“中国视谷”一步步实现了“从0到1”的关键性突破,夯实了地基。

再升级,视觉产业集群“大跨步”

启动窗口已经建成,根据“中国视谷”“一园窗口、双核引领、四区协同、全域联动”的空间布局,萧山区、滨江区、余杭区、钱塘区的协同作用将进一步放大,引领全市视觉智能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在《意见》中杭州提出,“中国视谷”的建设将围绕“数字安防—视觉智能—智能物联”的产业跃升主路径,重点发展“三层七端”。做深基础层,攻坚高端专用芯片、智能传感器,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基础设施。做强技术层,超前布局类脑计算、媒体感知计算、高级机器学习等技术领域,加强基础软件开发,推动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做大应用层,重点发展数字安防、工业视觉、医学影像、自动驾驶、智能生活及办公、虚拟现实及元宇宙、特殊成像等7个产业端。

下一步,“中国视谷”将加快形成产业链集群创新协作生态圈,抓好“项目、集群、生态、机制”四方面建设形成联动推进机制,健全视觉智能产业链长三角协同机制,推进产业链一体化合作。杭州也以“中国视谷”为牵引,进一步激发视觉智能产业链发展潜力,释放更高价值。

截至2022年底,杭州视觉智能产业规上企业已达845家,实现营收7293亿元,基本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的生态圈。目前,杭州已拥有视觉智能国家级创新载体44个、省级技术创新载体186个,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新华三等一批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以海康威视为例,作为全年产值高达800亿元的全球安防龙头企业,海康威视已孵化出萤石网络、海康机器人、海康微影、海康汽车电子、海康存储、海康消防、海康睿影、海康慧影等八大创新业务,形成了海康产业生态圈,辐射十大行业、70多个子行业的300多个细分场景以及大量上下游企业,积极向AI和IoT等新技术迁跃,带动安防行业创新升级。

在“中国视谷”产业生态中,优势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既是生态圈的受益者,也是为产业注入高新活力的重要力量。

先临三维是杭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先临三维董事长兼CEO李涛表示,视觉智能技术是复合的技术,视觉智能产业链上的光学、电子、计算、数据传输等领域需要“集群”才能真正实现发展。“我们仅上游供应商就有十几个,杭州的产业大脑让我们沟通协作效率更高,给了企业更多机会。同时我们作为高精度仪器生产企业,对场地条件要求非常高,政府很快帮我们落实场地扩容,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杭州营商环境的优越。”李涛说。

先临三维作为深耕三维视觉的企业,主攻高精度3D扫描业务,公司产品已经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业务占比超过50%,2022年营业收入达到8亿元。

像先临三维这样与“中国视谷”共同成长的企业还有许多,如同样在湘湖边“生长”出来的紫光恒越,由紫光集团与萧山签约合作,总投资20亿元。项目在半年内实现了从签约、落地到开工,紫光集团联席总裁于英涛表示这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萧山聚集了众多科技要素,研发创新活跃、创业氛围浓厚,紫光有信心进一步开展新基础设施制造、人工智能前沿科技研究等合作,并计划在湘湖未来智造小镇落户新型基础设施智造和AI研究院等项目。”

目前,紫光恒越未来工厂整套IT应用系统,已经能支持生产设备、生产产品、人员及生产信息化的全面互联互通和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可视化运作。紫光不断推动5G、AI、边缘计算等数字技术与实体制造的有效融合,一个生机蓬勃的产业集群也正加速成形。

“一年起势、三年成型、五年成效”,在“中国视谷”起势发力的关键时刻,《意见》出台,从6个方面14条具体支持保障政策,助力企业和产业创新发展。如在产业链建设方面,鼓励链主企业加大上下游生产配套企业订单生产,按年度执行非关联交易订单增量部分给予相应奖励;年营收首次达到一定规模的视觉智能软件企业给予相应奖励等。在科技创新方面,对视觉智能链主企业研发投入实行分档补助,在杭企业获得国家、省视觉智能科技项目,按照实际到位国省补助经费25%的比例给予支持等。此外对于支持窗口园区、推广应用示范、支持品牌标准、支持数字新基建等,均有对应政策支持。

伴随“中国视谷”建设推进,“有界无域”模式之下,杭州大大小小的视觉智能企业将进一步串联,产业链的集群程度进一步加深,让杭州视觉智能产业不受区域局限,共同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1到N,杭州勇攀“视界”之巅

沿着《意见》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中国视谷”计划将杭州数字经济影响力带到一个更高处——到2027年视觉智能核心产业营收达到4000亿元,总体规模达到1万亿元;培育千亿级企业2家、细分赛道领军企业30家;开发视觉智能领域新产品新应用1000个;突破视觉智能关键技术100项,引进领军人才100人以上;打造协同创新和稳定配套联合体10个以上;实施标志性视觉智能场景应用100项;进一步擦亮“中国视谷”产业名片,努力成为国家产业名片标杆示范。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指出,武汉有中国光谷,合肥有中国声谷,均成为国家级产业集群品牌。杭州打造“中国视谷”,把握一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品牌,将会显著提升杭州智能物联产业的影响力。

“中国视谷”的雄心不只是产业,也不止于杭州。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焦李成提出,视觉智能是人工智能的重要领域,也是产学研结合的纽带,“我们应该抓住先发优势,最重要的是构建创新的生态,包括人文的、社会的、自然的(创新生态),在这些方面杭州应该起到示范和先驱者的作用,在建设‘中国视谷’的过程中,也应该敢为天下先、敢闯无人区、勇做领头雁,把它做成世界的、示范的、引领的。”

“中国视谷”在建设中,也突破了杭州的地域限定,站在浙江、面向长三角,站在中国、面向世界。

例如,“中国视谷”启动了首届“中国视谷杯”创新创业挑战大赛,发出全球项目征集令,最高1200万元扶持优秀项目。由工信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和浙江省经信厅联合举办的第八届“创客中国”视觉智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面向全国开启项目征集。这些活动也将吸引越来越多优秀企业和人才看见杭州、来到杭州。

与此同时,杭州牵头启动了总规模达30亿元的“中国视谷”产业投资基金,深化部省市区多级联动,协同高效推进“中国视谷”实体化建设。“中国视谷”产业投资基金不仅支持浙企快速发展,也向全世界的视觉智能优秀企业抛出橄榄枝,以加快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服务链“五链”耦合,推动视觉智能产业“再升级”。

杭州正加快将“中国视谷”打响成为具备全国影响力的视觉智能产业IP和世界领先的万亿级智能物联产业集群标志性工程,成为新时代中国工业形象的一张重要名片。过去数年,杭州曾推动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等企业进入全球数字安防TOP10行列。伴随视觉技术与应用不断升级,杭州有能力抓住先机和风口,以“中国视谷”为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智能制造的融合,实现“数字安防-视觉智能-智能物联”的产业跃升,打造一条新的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

而这个视觉智能万亿级产业梦,将助力杭州实现数字经济二次攀登,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全球重要的视觉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首选地、高端产业集聚地、产业生态最优地,同时也为中国智造的国际竞争力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资料:

[1] 在中国视谷,数字经济茁壮成长.  经济日报

[2] 最高1200万元扶持 “中国视谷”发出全球项目征集令.  潮新闻

[3] 30亿元产业基金来了!“中国视谷”点燃“资本推进器”.  钱江晚报

[4] 7个月后,“中国视谷”建得怎样了. 萧山区融媒体中心

[5] 杭州,缔造下一张国家级产业名片. 浙江日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