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 政务动态
良渚古城:那座中华文明最早最大的城市
信息来源: 市投资促进局 发布时间: 2023-07-28 13:39 浏览次数:
分享到:

今年7月6日良渚申遗成功整四年,也是第三个“杭州良渚日”,作为良渚文明遗址之一的老虎岭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杭州对良渚文化的研究和开放又进了一步。

尽管国人都知道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但大部分人直到良渚申遗成功,才初次听说,原来5000多年前,在杭州这片土地上,曾有过一座中华文明中最早的恢宏城市。

来源 苏安

良渚文化的发现十分偶然。1936的一天,25岁的西湖博物馆(今浙江省博物馆)馆员施昕更在良渚考察,当他从一片干涸的池塘边走过时,在一个裸露的池底,发现了几片“黑色有光的陶片”。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几片不起眼的陶片,成为了发现良渚文化的开始。

直觉告诉他,这里似乎有先民们生活的痕迹。随后几个月,施昕更等人对良渚这一区域进行田野考古发掘。接着,果然有越来越多的陶片在附近被找到,甚至还挖出了完整陶器。经过反复研究,施昕更在一年后写了一篇五万余字的考古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认定“良渚是一处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化遗址”。

来源 笑大大在读书

对良渚遗址的发掘,从那时一直延续至今,前后发现了136个遗址,包括古城、水利、高等级墓地、祭坛、玉礼器系统、大型宫殿基址等300余处。它被命名为良渚文化,其年代为距今约5300一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

正是在施昕更以及后来的考古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今天的我们得以了解,5000年前,先民在这片土地上怎样生活。

那时候,良渚人就已经学会了在水田里种稻谷,并为此发明了石犁、石镰等工具。根据考古发现,良渚古城遗址有多处稻谷堆积遗迹,但在古城内又毫无水稻田存在的迹象,这间接表明,所有城内的稻谷都产自郊外。也就是说,在那时候,良渚就可能产生了类似贡赋的制度,足见农业生产力水平已经提高到一定程度。

来源 禾乃_LOVE

在饮食方面,良渚人也喜欢吃肉,不仅吃猪肉,鹿肉也在他们的主要选择范围之内。当然,从良渚这个命名上也能猜出,这里曾是一片水泽之地,所以这里先民们也有捕鱼吃鱼的习惯。今天,从那些5000年前的“生活垃圾”中大致还可以推断出,良渚人的餐桌上经常出现的鱼类至少包括草鱼、鲤鱼和鲇鱼。而为了让食物更美味,他们还学会了蒸煮,发明了各式炊具。在一款格挡鼎里,人们惊喜地发现,鼎内竟然设有一圈放置竹编的隔板,这意味着他们已经有条件吃上香糯的米饭了。

来源 aimlessfree

另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良渚人还有喝酒的习惯,甚至已经有了“酒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与酿酒、贮酒、饮酒有关的酒水器,被视为良渚人酿酒、饮酒的有力证据。

这些酒器品种非常丰富,还能互相配套,有温酒的、盛酒的、斟酒的,还有饮酒的杯、壶、盉、觚,表明“酒文化”已初步形成。

此外良渚人还展现出了审美和信仰的需求,这也是其文化发展程度的有力印证。根据考古发现,他们曾制作大量玉器,包括放在棺盖上的礼仪用玉、反映神权的琮和衍生的琮式玉器、反映王权的玉钺和豪华权杖、发展为财富观念的璧、礼仪服饰用玉、礼仪工具用玉等等。

来源 aimlessfree

更有意思的是,在良渚出土的大量玉器中,鸟的纹饰频频出现。其中,在那块著名的刻符玉璧上,刻画了一只小鸟,鸟伏首敛翅侧立在一个阶梯状的高台之上,鸟的图符刻画若隐若现,鸟爪依稀可见。这样特殊图符的刻画,在良渚文化晚期的其他玉器上也有,被称为“鸟立高台”纹。

奇妙的是,有人发现,类似的刻符竟然还出现在了同处于北纬三十度的古埃及的石雕上。他们之间是否有某种神秘关系呢?对此,有学者认为,两个古老的文明出现类似的符号,表明在早期国家社会诞生之初,人们在思想和宗教的认识上会有一定相似性。

来源 笑大大在读书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良渚的了解也越发深入。

2007年,考古人员发现莫角山遗址四周,发掘出了城墙遗迹。城墙底部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宽度40—60米,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地段地表以上还残留4米多高城墙,有6座水门。这些遗存便是良渚时期的古城墙基址,它围合出总面积290多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在同时代的中国城址中位列首位,其年代与规模堪称“中华第一城”。

来源 笑大大在读书

2015年,考古人员又在古城外围,发现了一个由11条堤坝组成的水利系统。这表明,在良渚古城建设之初,就已对这套水利系统进行规划。专家测算发现,这套水利拦截系统,竟可抵御相当于本地区降水量百年一遇的水平,是世界已知最早的拦洪水坝工程。

良渚古城的发现,打破了华夏文明的黄河起源一元论,并成为中华5000余年文明史的有力实证。良渚意义真正展现是在2007年古城被发现后,真正受到全社会关注则是在2019年成功申遗后,这时距离年轻的施昕更首次在良渚发现陶片,已过去80多年。这场跨越三代人的接力,最终让良渚文化为世人所熟知。

而申遗成功后,这场接力还在持续。四年来,良渚古城遗址及其所代表的价值逐渐被世人所了解。为做好良渚申遗“后半篇文章”,杭州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谋划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创造更多可亲可观可感的城市文化IP。”

来源 认识杭州

与此同时,杭州也通过不断推出各式良渚文化文创作品,致力让良渚文化“活”起来。以即将在杭州举行的第十九届亚运会所使用的奖牌为例,其圆方相融设计灵感就源于良渚所出土的玉琮。

如今,良渚遗址公园已建成一座绿水环绕的优美园林,成为杭州人周末休闲的一处好去处,同时也成为杭州新的城市品牌和旅游目的地。“看五千年中国来良渚”,在鲜花与芳草围绕间,追寻5000年前中华先民的文明足迹。

参考资料 | 中国社会科学报、央广网、浙江日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