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穿着黄色或蓝色的风衣,骑着摩托车或电动车,穿梭于各种餐厅商户和大街小巷之间,车后的保温箱里放满餐食。他们全年无休,靠手机工作,无论风雨日夜,都在上演“生死时速”和时间赛跑,只为确保餐品的准时送达。
他们就是网约配送员,又被叫作外卖骑手。
2020年2月,“网约配送员”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成为一种新职业。至2021年底,中国的外卖骑手就达到了1300万名,并且规模还在持续扩大。在这一庞大群体基数背后,对于外卖骑手的各种保障却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其工作状况和权益保护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重点。
在这一大背景下,近日杭州颁布《杭州市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试图通过“立法”的形式,填补这一新兴职业缺失的保障,增强其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办法》直面行业痛点,用28条规定保障外卖骑手在签约、培训、保险、报酬各方面的权益,规范行业发展。
在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杭州是第一个针对外卖行业出台管理办法的城市,此次“立法”,透露出杭州三个重要的城市发展理念。
最能让人直观感受到的,便是杭州对于所有人的尊重和关怀。最新数据显示,杭州已有33.9万名外卖骑手,日均活跃外卖骑手达4.3万人,且他们中大多数是外地人。杭州主动将这一长期“沉默”的群体,放到“聚光灯”下,能够看到他们的难点和痛点,并且愿意为他们去排忧解难。
进一步了解还能发现,“立法”只是杭州关注外卖骑手职业权益和发展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杭州还通过职业技能比赛、市级技术能手培养、高层次人才认定等方式,为外卖骑手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进而增强其获得感。在不起眼的“小细节”,让人感受到城市的善意,这恰恰是杭州的城市魅力和优势所在。
与此同时,在数字化治理理念下,杭州“立法”还对“算法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很长一段时间,在算法的考核要求下,一些外卖骑手不得不“与时间赛跑”,给自身安全和交通安全带来隐患。针对“外卖小哥被困于算法”等社会热点议题,《办法》特别在第十六条中规定,工会组织、行业自治组织认为配送算法规则存在侵害网约配送员合法权益情形的,可以建议配送算法规则指导机关开展指导。
这条全国首创的细则背后,传递着杭州有意识引导数据和算法服务社会的管理理念,让数据服务于社会,而不是让人陷于“算法之困”。
这种对待技术的态度,还体现在杭州的智慧城市建设中。例如,在智慧交通方面,杭州已着手展开地面公交线网由“人跟线走”向“线跟人走”的变革,通过数据实时预警问题线路,治理低效公交线路,显著提升了公共交通客流。类似还有交通治堵,杭州通过动态监测路网运行,对拥堵特征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信号配时、潮汐车道等方式,实现道路通行速度的优化,今年3月在继续暂停实施地面道路错峰限行政策的情况下,杭州工作日高峰时段路网均速环比(元宵节后)提升1.73%,拥堵指数降低1.21%。
就此次“立法”而言,除了外卖骑手能够体会到关怀和照顾,其实也释放出杭州对于新业态包容创新的开放胸怀。外卖作为近年来平台经济发展诞生的新行业,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下的典型业态。杭州通过探索立法制定规则,体现其对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包容开放、勇于接纳,并主动引导走向规范化的开放创新精神。从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观赏的西湖,到以当好“店小二”为责任的政府,再到“最多跑一次”的改革探索,这种开放大气的创新精神,一直引领着杭州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的辉煌。
关注劳动者的处境,规范新行业发展,以先进理念为之护航。随着《办法》的落地,其探索出的智慧,也必将凝聚出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更大范围的行业发展提供支持。或许,自此以后,有了“立法”保护的外卖骑手,在奔波的路途中,也能多些安心和从容。
参考资料 | 杭州网、潮新闻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