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称《管理办法》)公布,自今年5月5日起施行。智能网联汽车是专业叫法,对于杭州普通市民来说,通俗理解就是自动驾驶汽车。此举意味着,各类无人驾驶车辆出现在我们身边指日可待。
近几年,在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布局上,包括北上广深在内,全国各大城市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竞逐态势。杭州也在大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布局和产业体系建设,并已初步形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
如在平台布局方面,杭州成功搭建智能网联汽车共性研究平台,成立浙江省智能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创新中心和浙江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为杭州传统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新兴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产业化提供研究平台。
在关键技术突破方面,杭州制造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等关键传感器制造水平国内领先,阿里集团旗下斑马网络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liOS车载操作系统已搭载近200万辆智能汽车。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杭州“牵手”吉利控股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支持吉利控股集团加快产业项目建设,携手构建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推动智能网联汽车重点领域场景开放、应用示范,促进汽车产业技术快速进步。
在“一极两翼”的汽车产业格局下,杭州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加快发展,围绕核心技术攻关、平台建设、示范应用、基础设施、项目招引等,全产业链不断巩固。
在产业布局同时,杭州也较早进行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试验。2015年起,杭州启动了全国首个5G车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并入选国家级智能网联示范区,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推进工作。
同样的试验也在中国各大城市中争相展开,如今技术已趋于成熟,各式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无人驾驶出租车为例,去年8月,重庆、武汉两市率先发布了自动驾驶无人商业化试点政策,引起全国轰动。今年3月,北京市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北京经开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正式运营。4月,上海在嘉定和临港新片区进行测试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也开始接单运营。
对于杭州来说,当前加大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工作力度,既是迎头赶上,也是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生态的一部分。《管理办法》具体举措,包括将对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并支持智能网联车辆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等。
根据《管理办法》,杭州将优先支持在物流配送、短途接驳、智能公交、环卫作业、养护作业等领域开展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逐步推进量产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及上路通行,培育智能交通领域新业态。优先将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纳入相关城市道路规划,推进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促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乘用车、商用车辆和专用作业车等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杭州还将创新设计的低速无人车纳入了测试与应用车辆的范畴。
《管理办法》鼓励低速无人车在封闭、半封闭区域内开展物流配送、巡检、零售、环卫等专用场景应用,并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市)在特定区域特定路线开展低速无人车应用。这意味着无人配送、无人巡检、无人零售等创新应用将更多地走进市民的身边。
当前,杭州正发力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示范城市,并进一步规范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按照《杭州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杭州将基本形成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能设施、智能城市协同发展格局,L3级别智能驾驶汽车新车用户渗透率达到60%以上,培育或引进1-2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建设封闭测试场所1-2个,新增开放测试道路300-500公里。当前,杭州正朝着这一目标稳步推进。
参考资料 | 浙江日报、杭州日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