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康机器人的上市申请获深交所创业板受理引发关注。资料显示,目前海康机器人已是行业龙头,公司主业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在2019-2021年连续三年位居国产厂商规模首位。
如能成功上市,则意味着其将成为继海康威视与萤石网络之后的“海康系”第三家上市公司,也将是杭州机器人产业在资本市场的又一员“大将”。
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0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2021年已超1300亿元。今年年初,工信部等17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为机器人产业发展再次按下“加速键”。
机器人产业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在机器人产业相关赛道上也在积极布局,且已具备一定的产业链基础。
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十四五”期间,杭州重点在萧山区、余杭区、滨江区、富阳区布局机器人产业,依托城西科创大走廊和萧山信息港、萧山机器人小镇等产业基地,借力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创新中心和创新型企业,杭州机器人产业正加速创新发展,“机器人+”应用不断拓展深入。
良好的产业生态下,杭州机器人产业吸引并聚集了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这一点从近期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对外发布的《2023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区域发展潜力十强城市排行榜》中可见一斑。
上述榜单显示,杭州机器人产业发展潜力位居全国第七。在机器人整机领域,杭州集聚了钱江机器人、新松机器人、凯尔达、史陶比尔等工业机器人企业,以及申昊科技、国自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企业。在关键零部件领域,有联宜电机、禾川科技等伺服电机生产企业。在系统集成应用领域,集聚有厚达智能、舜宇智能等一批工程服务公司。在移动机器人领域,有海康机器人、华睿科技、迦智科技、杭叉智能、蓝芯科技等。另外,在视觉传感器、轴承、齿轮、工装夹具等机器人周边配套领域,杭州也已形成一定竞争优势。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杭州70余家机器人企业全年营收175亿元,其中,涉及智能机器人领域33家,营收93亿元,约占全部企业营收的二分之一。
顺势而为,当前杭州正重点布局萧山区、余杭区、滨江区、富阳区等地加快构建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进一步运用机器视觉、人机协作、多模式交互等技术,促进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技术在高强度、高洁净度、高风险等重点领域生产场景的示范应用。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2023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构建未来产业发展体系,加快视觉智能、云计算大数据、高端软件、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前瞻布局元宇宙、空天信息、仿生机器人等新兴数字产业群,争创国家视觉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助力下,杭州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机遇期。
资料来源 | 每日商报、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