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杭州市政府与国际皮划艇联合会等3个国际体育组织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宣告了后亚运时代里,杭州正积极打造国际赛会之城的决心与规划。一系列的宣传报道也对外传递了这座城市完成这一发展目标的信心与基础。
事实上,杭州早在G20峰会前后就提出了要打造“国际会展之都赛事之城”的发展目标。“后峰会、前亚运”的窗口期,杭州在城市基础设施、场馆配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多领域均投入了诸多努力,本届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也极大地提高了杭州的国际影响力。
后亚运时代,杭州如何做好亚运遗产的赛后利用,打造国际赛会之城将是一项重要的建设目标,无疑能够为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创造新的空间与机遇。
与此同时,打造国际赛会之城,对于杭州这座城市而言,不仅仅要停留在如何保护与利用好赛后场馆这些方面,还应该在深层次领域通过打造国际赛会之城的目标与契机,“保护与利用”在筹备亚运期间所推动的区域协同机制、文体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国际交往能力等。如此方能助推杭州的国际城市影响力与产业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国际赛会之城的基础
距离杭州亚运会结束还有不到4天时间,杭州市就围绕规划打造国际“赛”“会”之城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这场中外关注的发布会上,杭州除了官宣已经与世界羽毛球联合会、国际皮划艇联合会、国际曲棍球联合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外,还细致地对外介绍了未来杭州打造“赛”“会”之城的发展目标。
从分段目标的内容来看,杭州推进举办体育赛会的节奏是十分鲜明的。先从国际的单项顶级赛事与国内的高等级赛事起步,再配以打造以杭州城市之名的品牌赛事,整个后亚运初期杭州构建赛会体系的节奏与结构是符合杭州的城市发展能力的。在此基础上,经过10余年的发展后,杭州的体育赛会目标锁定了国际视野下的 “世锦赛、世界杯与顶级单项赛事”,也是打造国际赛会之城的“标配”。
从目前杭州所拥有的“亚运遗产”来说,对于第一个阶段的目标建设所需的赛会基础,实际已经相对充足。
从赛会举办所需的场馆基础来看,当前杭州全市有综合体育场馆61个,多个场馆的硬件水平达到了亚洲领先、世界一流的水准。除了有人们熟知的“大小莲花”、黄龙体育中心等场馆外,位于余杭正在建设中的杭州国际体育中心,未来将能够承办国际最高规格的足球赛事。
从国际体育赛事举办的经验来看,除了类似亚运会这种国际高等级赛事外,杭州近年来还承办与举办了第14届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第5届世界水上运动大会、CBA联赛赛会制比赛等各类中大型以上的体育赛事达100多项,可谓是办赛经验丰富。
从组织赛事的模式上来看,多年来杭州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和政府支持的办赛模式,通过引进专业化的运营主体,培育优秀的人才队伍,以及加大品牌赛会的政策支持,不断促进杭州在体育赛事运营与体育产业发展方面的综合竞争力。
无论是场馆设施、赛事经验,还是组织模式与市场环境等,杭州都明显表现出了不俗实力。除此之外,杭州这座城市还具备发达的经济环境、优质的观众与丰富的文化底蕴等适合体育赛事运营与发展的市场基础。
当然,目前阶段杭州的赛会之城发展蓝图,实际还暂处于“筑巢引凤”的阶段,杭州也深知打造世界级赛会之城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因此,当务之急是如何做好保护与利用好“亚运遗产”,抓住后亚运时期城市赛事邀约与举办的关键机遇期。
在这场新闻发布会上,杭州也以真诚的态度向世界发出了邀请,期望未来引进和承办重大体育赛事,全面加快国际赛会之城的建设进程。
不可否认的是,后亚运时期,杭州定位国际赛会之城的本质是对城市新一轮综合发展能级与国际影响力“趁热打铁”提出了新目标与新要求。回顾近年来杭州城市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G20后杭州完成了迈向国际城市的关键蜕变,同样亚运会之后,杭州的城市综合能级与竞争力也必将迎来关键的进阶期。
杭州的机遇与优势
瞄准国际体育赛会之城的发展目标,并不仅有杭州。2020年1月,哈尔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创建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建设规划。同年3月,深圳市出台了《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提出加快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2021年9月,《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纲要》发布,成都宣布将着力打造“两都四中心一极”的世界赛事名城体系。
越来越多的国内大城市开始意识到体育赛事对于城市发展能级与国际竞争力,以及推动相关赛事、文旅等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今年5月,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到访上海之际,此前尚无承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经验的上海,此番也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
尽管各城市对推进打造国际赛会之城的名称与表述各不相同,但核心围绕体育赛事推动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相通,涉及的相关政策规划也整体围绕城市发展、体育产业等角度展开。
杭州重提打造国际赛会之城的规划目标,恰逢时机,在国际社会关注热火朝天的亚运会赛事,后亚运时期“亚运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键时间点上,杭州趁热打铁再提国际赛会之城的发展目标,不仅收获了丰富的办赛经验,还赚足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更为关键的是,后亚运会时期及时跟进这一规划要求,对杭州有效延续并提升自身在筹备与举办亚运会时所搭建的城市建设发展、协同组织机制与社会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亚运会充分向世界展示了杭州“人文+科技”的办会实力,整个赛会举办期间,杭州深厚的文化底蕴随处可见,融入到了不同的亚运场景与空间载体中。同时在亚运会的开幕式与闭幕式中,涌现出了点燃火炬的数字人、转运赛场铁饼的机器人,以及提供导航服务的虚拟人等多种科技新“人”。
独有的“人文+科技”是杭州亚运会亮点,背后体现的正是这座城市近年来聚力打造的产业生态基础与创新创业环境。其与杭州打造国际赛会之城的规划目标,都在这次亚运期间丰富且立体地向外展示了这座城市的特征与机遇。
基于独特的城市区位与城市特质,以及多重构建的城市赛会体系基础,未来杭州的城市赛事机遇或将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根据发布会上提出的“到2035年建立世界一流城市相匹配的‘赛’‘会’体系,争取再举办一次高级别的综合性赛事和3至5个世锦赛、世界杯等顶级单项赛事。”结合目前2036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暂未确定的事实,或许未来杭州也完全有能力参与其中。
“国际赛会之城”于杭州的意义
杭州是继北京、广州之后,国内第三个举办亚运会的城市。相比于以往的亚运会,今年的杭州亚运会不仅留下了“场馆遗址”,也留下了“景观遗产”和“人文与科技遗产”等。
实际上,这个领域的保护利用,杭州早已有所规划。
目前,杭州亚运会的51个场馆已经制定了下一步的具体利用计划,确定了下一步可持续运营的单位等。公开信息显示,未来包括大小莲花在内的多个亚运场馆,在后亚运时期,基于场馆的区位条件与功能配置等,都将被利用于服务社会公众。
与此同时,于杭州而言,“亚运遗产”不仅体现在赛事活动载体与呈现方式的后续合理利用与保护,还在于筹办与运营赛事期间所构建的多项“城市能力”的持续与提升。
这种“城市能力”体现在过去多年间,依托亚运会的筹办,持续推进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改造,推动城市各类国际交往场所设施扩容、完善与提升,增强重大赛会活动的承载能力,与不断提高的城市管理与国际竞争能力,以及与体育、文旅等相关的产业与文化的升级能力。
例如,杭州与5个协办城市以亚运会为契机推动区域协同,规划构建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如今这批运动场地正见缝插针地被“嵌入”市民的生活圈。
从这个角度来说,“亚运遗产”还应该包括推动区域协同提升、文体产业发展与国际交往能力构建等内容。很明显,通过亚运会的多年筹办与成功举办,杭州的这项“城市能力”得到了充分塑造,这是当前阶段杭州有充足底气打造国际赛会之城的核心基础,也是未来杭州试图通过国际赛会之城的构建欲持续保护利用的长远性“亚运遗产”。
由此可以总结,后亚运时代,杭州提出国际赛会之城目标的实质不仅是要保护与利用好赛后场馆与亚运文化,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欲借助国际赛会之城的构建,持续推动杭州这座城市在协同区域发展、构建产业生态、优化城市治理、挖掘人文底蕴等方面的全面综合能力,从而不断增强未来杭州的国际影响力、产业发展潜力与城市综合能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