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杭州召开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从体制机制创新、顶层规划优化等方面对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进行“重塑”,提出打造“港产城人融合航空都市区”的新目标。
一系列行动举措正在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全面推进实施。此次动员大会上提出了临空经济示范区空间、产业、交通三大规划,还发布了《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从实施战略能级跃升、内畅外联攻坚、特色园区打造、开放门户塑造、创新要素集聚、港产城人融合六大方面明确了行动纲领。
未来,临空经济示范区将成为杭州链接全球、驱动双循环格局的重要开放门户枢纽,在杭州城市经济发展转型、城市能级提升上提供更多动力。
1 “新”层级,升格为市级平台
如今,机场与航空运输正成为城市产业发展、区域间贸易的重要驱动力,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了临空经济的角逐。自2013年来,郑州、北京、青岛、重庆等地先后建起临空经济示范区,试图从“蓝天”找到区域发展的新赛道。
2000年12月,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建成运营;2008年5月,杭州空港经济区获批成立;2017年5月,在杭州空港经济区基础上升级而成的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成为中国第九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也进一步成为杭州新经济重要舞台。
多年来,杭州积极抢抓临空经济机遇,仅大交通一项就投入超千亿元。2022年9月,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三期正式投运,使机场终端年旅客吞吐量跃升至90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360万吨,成为华东地区第二大航空枢纽。
数据显示,2022年前5个月,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完成保税一线进出口额6669万美元,在全国85个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口排名中位列第21名,同比进位34名。
临空“试飞”的五年,已经摸索出一些跨越发展的路径,但作为杭州接入世界的重要端口,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对标打造“世界级开放门户”,这些成就显然还不够。
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加速创新要素在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集聚?
此次杭州市对临空经济示范区管委会体制机制进行调整,按照钱江新城管委会、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管委会两个机构一体化合并运营的方式,组成新的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从区级平台上升为市级平台。
其核心要义是,通过构建“省级支持、市级统筹、区级管理、机场共建”的体制架构,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推进临空经济示范区的高质量融合发展。由此不仅改变了区级平台“小马拉大车”现象,也为今后更好建立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奠定了基础,为实施全域一体化开发提供了良好条件。
有分析指出,高能级管委会和国企平台同时组建,既能很好地解决临空经济示范区“升格”的问题,又能使临空示范区很好地复制钱江新城的经验。
根据规划,下一步,杭州临空示范区将按“核心区——联动区——辐射区”三个圈层推进,其中,核心区为国家批复规划的142.7平方公里范围;联动区包含萧山区除核心区以外部分及钱塘、滨江全域;辐射区为除上述区域外的杭州地区,以及周边嘉兴、绍兴等地。
在动员大会上,萧山区与浙江省机场集团签订共建协议,并与滨江区、钱塘区签订了联动发展合作协议。可以预见,体制机制调整后的临空示范区,将与杭州周边区县更加紧密地共生协作,推进杭州东翼繁荣发展。同时,战略目光的延伸,也将带动整个大湾区发展格局,推进杭甬合作更加紧密。
2“新”目标,地区GDP五年破千亿
建设大平台是现实之需,更是长远之谋,临空经济示范区层级提高的背后也正是为了满足新阶段临空能级提升的需要。
从市级层面看,当前杭州正加快形成“东西并进、南北互动”的市域一体化格局,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城东智造大走廊各担重任,而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正是城东智造大走廊制高点。再放大格局来看,浙江省正在谋划打造港口为锚、航空为翼的“海空”双枢纽,驱动大湾区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正位于大湾区的核心区域。
战略意图不言而喻,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的辐射作用不仅限于萧山区,更不仅限于杭州,而是致力于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战略枢纽、探索制度型开放的示范高地、国际协同创新的重要节点、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动力源。
在大会当天发布了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空间、产业、交通三大规划。未来,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将以空港为核心,匹配高端城市功能、聚焦未来产业业态,以港促产、以产兴城,力争到2027年实现临空产业总产值4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进出口总额100亿美元,到2035年,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港产城人融合的航空都市区。
在空间方面,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将打造“一廊两翼四链五楔”。其中,“一廊”是指航空都市走廊和国际商务港、国际贸易港及临港智造园;“两翼”是指北翼的“会展商贸+生物医药”,南翼的“智能制造+服务配套”;“四链”是指四个方向衔接区域;“五楔”是指“五条生态绿楔”。
在交通方面,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将打造15分钟进机场、30分钟到杭州主城区、60分钟到达杭州都市圈及长三角主要城市的综合交通枢纽,重点将构建“四高三铁、三向九射”的对外大通道,以及“四横三纵五轨”的内外衔接骨架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在产业方面,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明确了“两港两高地”定位,即全球数字贸易创新港、国际航空服务枢纽港、全国临空高科技产业高地、全国临空会展商务新高地。
具体而言,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将积极打造“2+3”现代临空产业体系,包括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两大千亿级临空制造业,航空服务、数字贸易、会展商务三大千亿级临空服务业。在此基础上,还将建设航空总部区、自贸物流港、会展新客厅、生物科技谷、智能制造园五个环绕机场紧密布局的特色产业园区。
可以看到,在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找准跑道,正在着力打造极具特色的临空产业集群。
而根据同时出炉的“三年行动计划”,未来三年,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将实施战略能级跃升、内畅外联攻坚、特色园区打造、开放门户塑造、创新要素集聚、港产城人融合六大行动。其中,将新招引2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0个以上,推进产业项目建设75个以上,累计完成产业项目投资300亿元以上,进一步激发产业创新发展的澎湃动能。
3“新”机遇,打造区域发展特色
国际航空之父约翰·卡萨达在《航空大都市: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一书中提出:在速度经济时代,城市的机场,正升华成机场的城市。依托综合航空运输体系迅速崛起的未来城市形态,已成为城市化的新模式。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的孟菲斯、德国的法兰克福、韩国的首尔仁川等国际都市,都走出了独属自己的临空经济模式,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标杆价值。如业界普遍认为,孟菲斯是伴随着联邦快递而迅速崛起的航空大都市的典范,仁川航空大都市的主要模式是发展集住宅、商业、休闲、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临空经济区等。
在国内,近期发布的《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2年7月31日,全国共有17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89个已明确规划并开始建设的临空经济区,已经逐步形成东、中、西部临空经济区布局。
有分析指出,尽管目前国内航空大都市仍在培育之中,但这并不影响各个空港的积极性,尤其是17座拥有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城市。在交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后,临空产业的聚集程度正成为各临空经济示范区下一阶段的竞争焦点。
火热的临空经济赛道里,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如何构建独特优势?一方面,从战略定位来看,发展临空经济的优势和落点在于数贸+航空,在发挥航空禀赋的同时,其正持续完善以跨境电商、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为主导的特色临空产业体系。以生命健康产业为例,依托自贸区、保税物流区、跨境电商综试区“三区叠加”优势,示范区已引进30余个生物医药项目,逐步构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生态。
另一方面,杭州提出打造“港产城人融合航空都市区”的新目标,其发展核心正在于构建“港产城人”四者的有机融合。可以看到,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在相关城市配套的规划和建设上已有明确的目标,注重通过优先做强城市功能,来吸引更优质的人才和产业的集聚,加快从“城市机场”向“机场城市”深度转型。
《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2)》指出,发展航空港经济一定要结合自身财力状况,在发展初期找准切入点,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既要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又要科学规划,为未来发展留下发展空间。
对于杭州来说,在机场三期建设的推进下,杭州临空经济将迎来快速发展,更多的资源向此汇集,同时不断释放投资红利。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杭州促进航空港区交通网络、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更好地融合,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在全国临空经济区中形成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发展模式,航空大都市的建设步伐也将进一步提速。
参考资料:
[1] 这件大事 杭州要举全市之力勇敢去闯 浙江日报
[2] “临空”一跃 杭州“飞”出新格局 杭州日报
[3] 东翼渐丰满,“临空”再一跃 萧山日报
[4] 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
[5] 《航空大都市: 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美)约翰·卡萨达,格雷格·林赛,(译)曹允春,沈丹阳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