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发布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杭州共有155家企业入围,占全省总数的25.7%,入围企业数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五。相较杭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前3批总数仅为53家的现状,从“成绩单”上来看,杭州以领跑者的姿态在“专精特新”赛道不断取得新突破,跑出了令人惊叹的新速度。而这与杭州创业“大鱼塘”不断优化生态、“蓄水养鱼”不无关系。
何为“专精特新”?据工信部定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是中小企业群体中的优秀代表,而“小巨人”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硬科技”产业,正担当起经济破局的急先锋,不但是未来产业链的重要支撑,更是强链补链的主力军。
自2012年起,浙江省连续出台重磅文件,通过打造“隐形冠军”,鼓励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与此同时,杭州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强市,充分发挥培育中小企业梯队的优势,在政策配套、培育体系、精准服务等方面多管齐下,不断优化、夯实培育创新科技型企业成长的“土壤”。
2021年9月,杭州提出要打造更高水平的“创新活力之城”,持续培育产业生态和做强产业链,做好补链、强链、延链文章,打造动力澎湃的产业“新引擎”。同年12月,《杭州市制造业“冠军”企业培育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明确从“专精特新”企业、市级“冠军”企业、省级“隐形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到国家“单项冠军”的特色梯度培育路径。
今年6月10日,《杭州市加快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行动计划》发布,对首次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在产业链并购重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高层次人才认定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除了一揽子政策支持,杭州本身也具备发展“专精特新”的优质土壤,这源于杭州企业先天就有“隐形冠军”的基因。杭州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领域。2021年数据显示,杭州53家“小巨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平均达12.27%,有效发明专利累计1157个,企业质量体系认证162个,户均分别达21.83个、3.05个,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企业专注于研发,持续锻造核心竞争力,在细分领域拥有行业话语权,而政府则担当起寻找“千里马”的伯乐责任,并予其发展壮大的力量。十多年来,杭州通过“雏鹰计划”“凤凰计划”“凤凰计划2.0版”等一系列的培育计划“筑巢引凤”。今年7月29日,全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地(杭州)正式成立,并与中科院、国家知识产权局、北交所、浙江大学等百余所国内外知名机构及相关单位达成合作,杭州再添“专精特新”重磅级“孵化器”。
在坚定不移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同时,杭州也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之间的结合作用。一方面,积极引导资本市场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全力打造杭州市专精特新定制服务体系,进一步帮助和引导中小企业从“小而多”走向“精而强”;另一方面,创造有利于产业升级和有效集聚的市场环境,积极参与孵化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给予创业者更多生活上的服务,让他们安心创业。
在《杭州市加快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行动计划》中,杭州已经锚定新目标:到2025年,杭州将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3万家,滚动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00家以上、省级“隐形冠军”企业1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0家左右,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发展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相信在“专精特新”的赛道上,将有更多拥有独门绝技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领杭州产业技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打造高端智力加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杭州模板。(资料来源:杭州日报、杭州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