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3位来自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家接过聘任证书,他们将共同组成一个“健康产业专家智库”,为杭州市临平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分析人士评价,此次专家智库的建立,是杭州整合生物医药领域人才资源的重要举措,有助于进一步汇聚创新力量,加速推动杭州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正是杭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新“打法”——与更多业界专家“结盟”,把优质专家智库引到企业门口,共谋产业未来发展。就在两个月前,人工智能医学装备联盟专家委员会和医学影像智能阅片及远程诊疗中心,落地杭州未来科技城。
由于关系人类生命的长度与质量,生物医药产业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同时,作为国家确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备受重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各地竞争的焦点领域。
研发投入大、投资周期长、技术门槛高,是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这些年,杭州不遗余力培育发展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城市产业发展能级。今年5月,杭州召开全市经济稳进提质攻坚行动推进会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将生物医药列为重点发展的五大产业生态圈之一。
为抢占产业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杭州在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储备上做足了文章。据了解,杭州2021年申报国家、省“海外引才”计划的生物医药人才101人,2022年申报多达124人。
去年7月,杭州市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加大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引育,探索具有“杭州特色”的生物医药人才认定标准,在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中予以支持。
《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绘制生物医药人才地图,强化精准引才。在重点用人单位试行按实际贡献对高层次人才进行自主分类认定。积极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及专项评审等工作,畅通生物医药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和等级晋升渠道。
在人才集聚创新方面,近年来杭州通过市级研发中心、省级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等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加强研发队伍建设,借此提高创新能力。截至2021年,杭州新认定生命健康领域市级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4家。
根据《若干意见》精神,杭州将继续加强生物医药研发平台建设和医药合同研发机构(CRO)、医药合同外包生产机构(CMO)、医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机构(CDMO)及临床研究机构(GCP)、注册检验、MAH持证交易、知识产权交易、智慧医疗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目前,杭州已引进培育省、市级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40家,其中生命健康领域13家。
围绕“一核四园多点”布局,杭州近年来除了继续加大对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和“BT+IT(DT)”的产业支持力度外,还在推动医药流通和医疗康养两个“大健康”产业领域的加速发展,明确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医疗数据、医药流通和医疗康养共五大重要产业领域的发展方向。同时,生物医药专业人才储备的引进和培育也在不断升级,以共同构建完善产业生态,驱动其走向价值链高端,打造万亿产业规模的核心内生动力源。
今年7月,钱塘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浙江省范围内率先发布首批生物医药领域29个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涵盖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再次为杭州生物医药行业人才集聚加薪助燃。
不论是城市发展还是产业提升,都需要人才支撑。杭州全力推进生物医药人才库建设、构建产业人才梯队,着力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不断做大做强相关龙头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速抢占生物医药产业制高点。
在之江大地,生物医药产业因人才而更加兴旺,人才更因这一产业纷至沓来。这场“双向奔赴”,杭州是见证者,更是推动者。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