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 政务动态
区划调整一年后,杭州五大涉改区都在忙什么?
信息来源: 市投资促进局 发布时间: 2022-04-28 15:08 浏览次数:
分享到:

去年4月初,杭州进行了部分行政区划调整,至今已满一周年。“整装再出发”的五个行政区——上城、拱墅、余杭、临平和钱塘迎来一周岁生日。

回首2021年,上述涉改五区均取得了不错的经济社会发展成绩。

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杭州十三个区、县(市)中,余杭区依旧是GDP总量的第一大区,两区合并后的上城区、拱墅区分别从GDP第5位、第10位,上升至第2位、第5位;从功能区蝶变为行政区的钱塘区则依旧坐稳第7位;新诞生的临平区紧随其后,居全市第8位。

当前,五大涉改区铆足了劲推陈出新、奋勇争先。实际上,自去年底至今年4月,五大涉改区纷纷推出产业扶持新政。

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12月底,临平区率先发布了《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的实施意见》。2022年1月,上城区颁布了“1+4”产业扶持政策。紧接着2月,余杭区发布“黄金68条”产业扶持政策。最近的4月,《拱墅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动能转换活力区1+3+N产业政策》正式亮相。钱塘区则在4月初召开首届发展大会暨“聚焦高质量 打造高能级”推进会,并发布了高能级战略平台行动计划、高能级产业新政50条等。

空间优化与政策加持,将有力带动产业格局的调整与优化。你追我赶的产业扶持政策出台背后,五大涉改区的产业发展究竟准备怎么做?五大涉改区中包括了杭州GDP第一大区、总部经济强区、数字经济强区与制造业强区,通过分析它们的产业动向,或许可以大致勾勒出杭州未来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

行政区优化调整满一年后,涉改五区在最新发布的产业政策中均已提出特色产业定位,在各区主导产业方面形成了错位发展的态势。对于全市推动的重点产业,涉改五区也都在重点布局,形成协同之势。

具体来看,作为中心城区的上城区,依托丰富的楼宇空间与高端服务业基础,正打造以金融服务、消费服务、智能制造为支撑,专业服务、大健康为特色的“3+2”高端产业体系,推动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持续做大做强。其中,以金融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优势凸显,截至2021年底,全区累计入驻省级以上持牌金融机构共122家,占全市总量四成以上。

同样拥有杭州中心城区基础,坐拥大武林商圈的拱墅区,推出了“1+3+N”产业体系,其中“1”即商贸金融产业政策,“3”即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文化产业政策,“N”即科技创新等要素配套政策。拱墅区的新一轮产业政策锚定打造“时尚之都、数字新城、运河明珠”的发展战略定位。

余杭区以数字经济产业为长,并具有较为明显的“数字经济+先进制造”双轮驱动产业基础与布局特点。在最新出台的产业新政中,余杭区明确提出重点加大对数字经济、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首要战略便是打造“全域创新策源地”。

实际上,不仅是余杭区,钱塘区也在紧盯产业创新。与前者不同的是,钱塘区作为浙江的制造大区,推动高质量的制造产业集聚也是上述产业新政的聚焦点。此次钱塘区产业新政50条中明确,钱塘区正利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叠加的优势,打磨“钱塘智造”金字招牌,提出努力建成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

新诞生的临平区,目前正以数字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引擎,构建以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和时尚产业集群为核心,覆盖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集群的“3+1+X”现代产业体系。在最新的产业新政中,临平区计划安排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用财力的20%用于扶持产业发展。

综合来看,尽管各区的产业发展战略有所差别,但涉改五大新区的产业体系中也不乏“同类项”。例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生物医药是余杭区重点支持的产业之一,生命健康是钱塘区提出的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是拱墅区“1+3+N”产业体系中的一员,还跻身于临平区三大主导产业,另外大健康也是上城区“3+2”产业体系中的核心成员。

有分析人士指出,涉改五区作为新时期杭州优化城市空间、打造产业新格局的代表区域,其产业定位与发展战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未来杭州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与关键路径。

实际上,生物医药(生命健康)正是当前杭州举全市之力攻坚突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未来有望打造成为继数字经济之后的又一万亿级产业集群。此外,涉改五区的产业新政中还重点聚焦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等赛道,钱塘、余杭、临平的新政内容中对此着墨颇多,上城区则将智能制造纳入未来产业体系,且钱塘、余杭、临平和上城都不约而同地都强调了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

从宏观上来看,这正是杭州数字经济+新制造“双轮驱动”的结果,在各区出台的产业新政中,数字赋能驱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与绿色化转型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涉改五区中还有一些区正在探索新兴产业赛道。例如拱墅区正抓住亚运契机全力打造电竞产业链,钱塘区正探索美丽经济、绿色制造产业,上城区通过发展绿色园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它们将成为杭州未来产业图谱的“新触角”。

涉改五区发布的产业新政中,创新无疑是共同的重点。实际上,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双链协同”,也正是当前杭州全市层面的主导战略方向。

基于此,加大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即研究与开发)投入成为杭州各区的重要产业引导举措。例如拱墅区提出力争到2025年末全区研发投入(R&D)年均增长25%,余杭区提出到2025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5%,钱塘区则明确到2025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需达到4.5%以上。

围绕这一目标共识,各区正根据自我优势探索更多激励创新的方式与方案,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余杭区的产业新政中聚焦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提供更安全的生态环境。余杭在这方面早先已有一些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政策基础。例如,2021年余杭区完成了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基于此,此次余杭区发布的“黄金68条”中提出了不少“真金白银”的激励举措,如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给予发行额的5%,最高500万元的支持;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给予LPR(Loan Prime Rate,即贷款市场报价利率)50%的补助等。

钱塘区则基于下沙大学城内的高教优势,发力区校合作谋创新。目前钱塘区聚集了14所高校、25万师生。其产业新政中提出,支持高校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区内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化;支持高校在区内建立市场化运营的校友产业园等。

事实上,这一路径在钱塘区已有成功经验。此前钱塘区推出了浙江工业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中国计量大学3个校友产业园,培育了一批高校师生创业企业,其中不乏沃镭科技等已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潜力企业。

除此之外,临平区还在今年发布的新政策中对生物医药产业特别提出“包容创新失败”。

临平区产业新政指出,对在国内临床试验研发费用投入1000万以上的,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含Ⅱ期)后研究失败的创新药,按照以下标准予以资助:

对1类生物制品、1类化学药品、1类中药的创新药,每个品种按实际投入临床研发费用的15%给予资助,经认定对Ⅱ、Ⅲ期临床试验研发费用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750万元扶持;Ⅱ、Ⅲ期临床试验合并进行的,给予最高1000万元扶持。单个企业每年最高补贴2000万元。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创新药的研发具有投入高、周期长,且不确定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大多数技术创新需要面临的挑战与阻碍,需要产业扶持政策的倾斜与关注。以临平区包容创新失败的政策举措为代表,实际涉改五区的产业新政均在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与创新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揽子鼓励措施,为全市未来打造“创新发展策源地”贡献力量。

近年来,杭州民营经济增加值对GDP的贡献超过六成。究其缘由,作为民营经济之都的杭州,尊重企业发展需求的城市精神发挥了关键作用。

早在2010年,杭州就开始启动培育“雏鹰”企业,历经5年时间在全市重点培育和扶持1000家科技型初创企业。随着这一理念的不断发展,当前杭州这一“撑企”的举措已不再局限于雏鹰企业,而是将政策细化到对企业生命全周期的支持,打造多梯队的企业扶持政策生态与体系。

此次临平、钱塘等区的产业新政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临平区首次提出的“领跑计划”将企业划分为“雏鹰、鲲鹏、凤凰、独角兽”四大类;在钱塘区高能级产业新政50条中,则将扶持的企业划分为“凤凰、头雁、雨燕、雏鹰、俊鸟”五大类。两区的产业政策细则中均明确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所处不同发展阶段、所需不同要素,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内容。

例如,临平区从年营收1亿元以下、成长速度快或研发投入强度大的优质中小企业中,每年择优认定不超过100家为雏鹰企业,给予研发补助、房租补贴、贷款贴息三种支持,金额最高可达200万元等。

钱塘区将上市企业或重点培育的拟上市企业定义为“凤凰企业”,针对这类企业的上市、并购与重组等活动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针对在境内外主要交易所上市的凤凰企业,将分阶段给予企业最高500万元的奖励;鼓励企业境内外并购,针对企业实施并购重组,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奖励等。

“凤凰企业比规模,头雁企业比贡献,雨燕企业比速度,雏鹰企业比未来,俊鸟企业是比潜力,希望通过这一轮政策的打造,能让新老企业一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在4月新政推出的活动上,钱塘区相关工作负责人如是介绍。

无论是钱塘区还是临平区,其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皆具备从企业全生命周期和产业生态链视角出发,按企业发展阶段和行业发展类型设置惠企政策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来说,两区的企业扶持政策似乎有些类似,但不论政策内容差异与否,最关键的还是未来的执行与落地。从配套机制来看,两区也通过构建执行机构与平台来明确相关保障职责。如临平区在此次新政策中首次设立企业服务中心,并以此为全区产业政策兑付平台,实现产业政策全流程服务。

筑巢引凤,杭州区划调整一年来,涉改五大新区均锚定各自的产业发展方向,争先恐后谋划产业支持新政。从这种你追我赶的产业发展意识与积极行动,可以一窥当前杭州生机勃勃的城市发展面貌。(作者 | 黄思德 编辑 | 李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