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 政务动态
杭州如何跻身一线城市?
信息来源: 市投资促进局 发布时间: 2022-03-04 13:47 浏览次数:
分享到:

争取跻身国内一线城市,这是杭州第一次如此高调地对外进行“官宣”。

不久前,杭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下简称党代会)指出:牢固树立“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的意识,跳出杭州谋划杭州、立足全局发展杭州,在全省更好发挥头雁作用,争取跻身国内一线城市、全球城市第一方阵。

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同时,有关杭州如何跻身国内一线城市的讨论不绝于耳。实际上,自“新一线城市”概念诞生以来,杭州、苏州、南京、成都等新一线头部城市一直在仰望、追赶与对标国内四大一线城市。

城市竞争本就激烈,新一线城市更是“内卷”。可以说,没有新一线城市不想摘掉“新”字,真正迈入一线水平。但美好的愿望终需行动来支撑,此次杭州振臂高呼的同时,还谋划了奔往一线城市的核心战略路径。

此次党代会上,杭州明确的六大城市发展目标中,首个目标便锚定了“跻身全球创新城市前列”,并明确提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发展策源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此番,杭州展现出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以及筑牢实体经济底盘的坚定决心。而这两大核心路径,或将成为未来杭州跻身国内一线城市、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重要支撑力量。


未来五年杭州的“小目标”

远大目标之下,路要一步步走。未来五年是杭州举办亚运会、建设大都市、推进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期,杭州要达成怎样的发展水平?

此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有一组数据可供参考——力争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万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4%。

这组数据意味着什么?

从总量来看,2021年达到或超过2.5万亿的城市有五座——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其中北京、上海已超4万亿,深圳、广州、重庆在2.7万亿至3万亿之间,广州、重庆在2020年GDP刚好达到2.5万亿的水平。

抛开人口谈GDP是不全面的。广州、深圳超出杭州至少500万人;北京、上海、重庆人口更是杭州的1.8倍-2.6倍。近年杭州人口规模快速扩张,GDP也保持了较为亮眼的增速,在人口吸引力与城市规模扩张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这也是杭州对标与追赶上述城市的潜力与底气。

但人口红利总会淡去,杭州冲刺2.5万亿,仍需“引人”与“提质”两条腿走路。杭州党代会上的报告在阐述目标时的第一句便是: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也因此,杭州对人均GDP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达到19万元。按照2021年人民币与美元平均汇率6.4515计算,约为2.94万美元。目前,较为公认的步入发达国家水平的人均GDP为2万美元(注:发达国家的人均GDP不是固定不变的数值,而是逐年动态变化)。

届时,当杭州完成人均GDP19万元的目标时,相应地城市能级与产业竞争力也将迎来明显提升。实际上,作为国内的明星城市,杭州在奋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同时,也在持续强化技术创新能够带来“弯道超车”机遇。

本次党代会的报告中“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万元”之后紧跟着“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4%”,杭州未来以创新驱动求发展的思路十分清晰。

过去五年间,杭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3.1%提升到3.6%,在新一线城市中已是前列水平。以2020年数据看,杭州以3.59%的数值力压南京的3.48%、成都的3.11%,略逊于苏州的3.78%。

未来五年,杭州还将继续推高R&D经费占比,将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3.6%提升至4.0%,这或将成为未来杭州产业发展比肩国际一流的重要动力源泉。


争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未来五年,杭州在创新发展方面究竟准备怎么干?

此次党代会的报告中在“创新”一词后,特别强调了创新“策源地”的建设目标。

这意味着未来杭州将不断对原创性的研究、基础性的研究加大支持力度。

实际上,此前杭州一直在积极布局,争取高能级创新平台。

2019年10月,杭州“拿下”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两年多以来,一些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例如,浙江大学的数字创意智能设计引擎、阿里达摩院深度语言模型体系、MindOpt优化求解器共同入选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奖SAIL奖。

此外,之江实验室联合浙大共同研发的我国首台类脑计算机问世,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登上《自然》杂志封面,真实感图形的实时计算理论与方法等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当前,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进入国家实验室建设序列。有分析认为,国家实验室将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这对于地方来说,相当于“创新航母”。

除了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杭州还有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均为浙江省批复的省级实验室。公开信息显示,未来杭州为打造这艘“创新航母”,还将再增加省级实验室数量,其中由浙江省能源集团联合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筹建能源领域的“能源与碳中和浙江省实验室”呼之欲出,未来将有力推动杭州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

除了本地资源齐心发力创新,近年来,杭州引进外部科创资源的步伐从未减速。例如新引进中法航空大学,落地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加州大学的一批研究院或创新中心等。

近五年,杭州还成功获批2个大科学装置,如2019年年底动工的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CHIEF)。这使浙江实现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0的突破,也宣告浙江及杭州在全国创新版图上的地位已不同往日。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多年,这些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将持续为杭州提供创新策源的动能,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学装置也将为杭州争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增添底气。

时下,上述列举的多个创新平台在杭州已串点成线,形成了“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关键创新基础。充沛的基础也给杭州充足的信心,此次党代会报告提到:举全市之力推进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优化调整体制机制……努力成为比肩“硅谷”的科创高地。

全国共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两个已落地长三角(上海、合肥),长三角是否可能再增一座?杭州此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依旧坚定:“以更大手笔、更大魄力、更大担当推进科技创新,争取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确保制造业比重、质效显著提升

创新成果只有落实到产业,才能发挥实际经济效用。

此次党代会的报告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论及产业发展时,杭州将实体经济放在数字经济之前,同时对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报告指出,要铸就实体经济的铁柱钢梁,勇当数字经济的开路先锋,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新型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产业兴盛的新天堂。

近三年,在启动“新制造业计划”后,杭州可谓高调重返制造业战场。

曾经,制造加工被认为是“微笑曲线”的底端,实际上,还有一条与之完全相反的“武藏曲线”。这是对日本四百多家制造业企业调查后提出的理论,其认为制造中蕴含着最丰厚的利润。而决定这两条曲线适用度的关键在于制造环节中的技术含量与管理水平。

杭州正在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这不仅是数字经济的2.0升级,更是通过这个过程,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提高企业的运转效率、推动其开展技术迭代,从而获得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的发展双赢。

例如,探索“工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推动从消费互联网向工业互联网迭代;还可进一步推动企业上云,促使数字化向智能化的方向演进。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杭州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15年以来最高增速,规上制造业对此贡献率达到95.4%。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4%,领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8个百分点,交出了一份优质的制造业发展“成绩单”。

同时,在《赛迪顾问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1)》榜单中,杭州制造业表现良好紧随深圳、广州、苏州之后,位居全国第四。

此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把制造业作为强市之基,推进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确保制造业比重和质效显著提升。很显然,未来杭州制造业在加速发展的同时,还将注重创新能力与绿色集约,在“量”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质”的水平。

这样的杭州,很难不让社会各界的期待值直接拉满。(作者 | 黄思德  编辑 | 李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