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从“数字科技”到“数字生态”,随着AI、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不断普及应用,杭州数字安防产业的边界正变得更加宽广。
11月2日至4日,2022中国(杭州)数字生态大会(以下简称:大会)暨第12届中国(杭州)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在杭州举行。
作为中国数字安防领域三大行业盛会之一,数字安防产业的诸多企业家、专家学者和投资者齐聚杭州。本次会议以“数字生态 聚势焕新”为主题,在打通学术、技术、企业和市场等要素,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起到重要作用。
展现数字安防的杭州风采
今年大会吸引了近两百家安防企业嘉宾参与,共同探讨数字安防产业的行业趋势和发展前景,分享行业数智化转型的实践案例。其中杭州安防企业尤显活跃,在向行业展示杭州风采与潜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杭州数字安防产业在业界的影响力。
“杭州将继续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新标杆,建设全球数字安防产业高地,为国家数字产业集群发展贡献杭州力量。”杭州市政府领导在大会开幕致辞中,向在场的企业家和产业人士,展现了杭州在数字安防产业的发展战略与雄心。
对杭州而言,借助大会这一专业平台,精准地向数字安防产业的顶尖人才展现杭州的产业生态与发展潜能。
“数字化改革是通往现代化的‘船’和‘桥’,今年杭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智能物联万亿级产业生态圈,其中以数字安防为核心应用的视觉智能产业链是成熟度最高、产业规模最大的一条链,是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的核心支撑链。”开幕式上,杭州市钱江新城投资集团董事长朱云夫向现场嘉宾介绍了杭州未来数字安防产业的创新支撑和产业基础。
近年来,杭州市数字安防产业集群保持快速增长,2021年杭州泛安防产业总体规模超过6000亿元,成功入选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第二批),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有望冲击“世界冠军”的集群之一。
在三天的活动期间,还有很多杭州元素与这一行业盛会进行了深度融合。在城市智慧停车产业发展研讨会、数字安防视觉认知创新应用论坛等活动及展览中,大量来自杭州的企业、科研院校和行业代表人士参与了话题讨论,展示了杭州数字安防产业发展成果。
从“科技”到“生态”的嬗变
和往届相比,今年大会名称由“数字科技”升级为“数字生态”,这标志着在AI等技术助力安防行业迈上新台阶后,产业的竞争已由企业间单纯的技术比拼,上升到了数字环境下产业链生态圈的角逐。
“世界安防看中国,中国安防看浙江”。如何让浙江安防这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在数智化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会议期间,众多嘉宾为浙江及杭州的数字安防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比如中国安全防范产品协会副理事长、国家视频图像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朝武认为:“在视觉智能赋能数字安防的过程中,智能安防机器人、智慧停车、远程医疗等数字安防新模式、新业态涌现,既是对地方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也是行业获得的全新发展窗口期。”
论坛现场,由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等联合建设的数字安防视觉认知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据了解,该实验室将以视觉认知服务赋能安防产业应用落地,创新人才培养,以进一步推动浙江及杭州数字安防产业的发展。
安防产品不断扩界
2021年,杭州数字安防产业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720.8亿元,同比增长17.2%,全市泛安防产业整体规模超6000亿元。其中,杭州视频监控产品DVR、NVR、摄像机等产销市场领先。
如果说,过去十余年杭州的安防产业能够快速崛起,是基于在数字信号取代模拟信号的关键技术转折节点,抓住了技术和品质这两大核心竞争力。那么,展望未来,杭州的数字安防产业如何保持现有的领先发展态势?精准把握当下安防产业转型智能化发展的关键节点或是答案。
在此次大会中,来自杭州的安防产业链公司,展示了适用于各类生活和工业场景的拓展应用产品。涉及场景之广泛,充分说明当前行业发展趋势,在于不断扩界。
目前行业普遍认为,随着AI、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不断普及应用,基于视频信息的应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安防领域,安防产业的边界正变得模糊起来。这对于行业而言,既是挑战,同时也充满了机遇。大势之下,传统安防企业的定位相继转变为智能物联AIoT,产业边界由此变得越来越宽广。
博览会现场,在传统安防企业海康威视展厅里摆放的橘红色移动机器人,吸引了不少参会者的目光。据了解,结合大数据、AI等数字技术,该公司早在2015年就展开了智能仓储及机器人系统的研发工作,相继推出潜伏、移/重载、叉取、料箱四大系列机器人,目前生产的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光伏、锂电等行业。
据博览会主办方介绍,随着数字安防产业边界的扩大,相比往年,今年参展企业展示的智能物联网硬件明显增多。
会场中,一台四处跑动的机器狗引得不少观众驻足,其开发公司云深处科技是一家来自杭州的四足机器人研发公司。据悉这款代号为绝影X20的机器狗搭载了公司自主研发的电机和感知算法,能够在复杂工业场景下完成巡检、勘测和救援等工作,还可通过可自定义模块架构适应不同行业的应用需求。
从这些展出的产品可以发现,随着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原本专用于安防领域的技术已经开始走出单一应用范式,拓展到越来越多的使用场景。
杭州数字安防生态聚链成圈
看到这,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今年9月底,杭州市曾以“高水平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为主题召开全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围绕如何“重塑”的问题,大会曾提出“八大行动”作为解决路径。
这八大行动分别是:科技铸魂强基、智能物联强链、企业梯队培育、数字赋能转型、业态模式创新、数据要素激活、数字基建提升和数字治理变革。
这八大行动组成的系统工程背后,有一个围绕的工作重点,那便是——打造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
今年,杭州首次提出打造包括智能物联在内的5大产业生态圈,其中对智能物联生态圈的主攻方向定位为:视觉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网络通信、高端软件和人工智能……这些主攻方向中,大多是杭州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何要将数字经济中的细分产业“整合”形成一个“圈”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在数字经济领域,各产业链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交叉重叠;随着产业发展环境趋于复杂,产业链“单打独斗”的局限性也愈发明显;在众多产业链的崛起的背景下,各个“链”相互融合成“圈”,不仅能让单个“链”抵御不确定性的能力得到增强,同时也有利于“圈”的整体繁荣发展。
本次大会中,将数字经济各链条深度融合的发展案例很多。复杂环境下的无人机管控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来自杭州的杰能科世公司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研发的无人机防御系统,目前已能通过主动接受无线信号,识别出系统布设空域内是否存在无人飞行器,并实现柔性拦截。
复杂环境下的无人机管控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来自杭州的杰能科世公司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研发的无人机防御系统,目前已能通过主动接受无线信号,识别出系统布设空域内是否存在无人飞行器,并实现柔性拦截。
博览会现场,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开发的视觉认知公共服务平台是其中一个代表。结合AI、大数据、视觉感知等技术,通过数据模型,该平台可以在厨房场景识别监控画面中的所有事物;如在系统输入“炒菜的人”,平台可立刻对画面中所有厨师的行为展开分析,判定是否按照食品规范操作;若输入“土豆丝”,平台则可实时显示后厨当日制作土豆丝的数量。
同样的跨界应用还出现在智慧停车领域,杭州优橙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一款加装在电瓶车上的自动化收费系统,该系统可自动识别泊位和对应车辆信息,使用后可提升收费员工作效率;据该公司介绍,在使用该系统的情况下,一个收费员可单独管理300个泊位。
随着越来越多的安防企业“跨界”入局,在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社会治理等领域的进一步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杭州的数字安防产业生态也变得日益繁荣。
创新力加速杭州安防产业跃升
数据显示,2021年,浙江省数字安防产业营业收入达2556.7亿元,同比增长18.9%,高出规上工业16.9个百分点。预计到2025年,浙江数字安防产业链年产值将达到4000亿元。
作为全国数字安防产业发展核心区,杭州已具备发展数字安防产业的良好产业基础和综合优势。目前已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数字安防产业)等国家级试点示范。
随着技术升级和产业演变,数字安防产业加快跃升为视觉智能产业。对此,2021年7月杭州发布“中国视谷”建设方案,并在2022 年发布的《关于促进智能物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以视觉智能为突破口,初步建成 “视谷 ” 产业地标。今年10月,“中国视谷”建设启动仪式在杭州萧山举行,该项目将逐步推动杭州数字安防产业向“视觉智能产业”再到“智能物联产业”的跃迁,打造国家经济地理新地标和新名片。
本次博览会设立的“中国视谷”展区,对杭州视觉智能产业链进行了多维度展示。据现场资料介绍,中国视谷将以视觉智能产业为核心,打造国内领先、全球重要的视觉智能高新技术策源地、高端产业集聚地和产业环境最优地。
而在数字安防产业创新要素方面,杭州也已耕耘出一方适合行业企业创新的土壤。根据杭州高新区 ( 滨江 ) 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数字安防产业有发明专利申请活动的创新企业超过 60000 家 ( 包含芯片、控制平台/矩阵、人工智能、云平台等 ) ,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其中,浙江省 5644 家,杭州市 4322 家,占浙江省的比重高达 77%,占全国的比重约为 7%。从发明专利数量排名来看,杭州市发明专利超20000件,占浙江省比重突破60%,占长三角比重为15%,占全国比重为3%。可以预见,随着中国视谷的落地,杭州在数字安防领域的创新集聚度和拓展力还将进一步提升。
展望未来,从数字安防到视觉智能再到智能物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如今,随着技术与生态的加速集聚,杭州距离打造万亿级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的目标越来越近。这场带有浓厚杭州要素的行业大会,势必也将成为杭州这一万亿级产业征途中的重要见证。
图片 | Pixabay、Pexels、活动主办方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