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工业化”,已然成为各大城市的默契之举。
近年来,在全球新一轮工业战略布局紧锣密鼓、欧美等国纷纷出台“新工业战略”“再工业化战略”的背景下,国内重点城市也正在深化制造业的升级,以抢抓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产业驱动要素带来的工业变革。
2019年济南首次以政府1号文件发布支持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政策措施;紧接着,西安《关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2020年上半年,南京将工业列进各城区考核指标,这是近10年来的首次。
在此期间,杭州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在全国诸多重点城市的“再工业化”进程中愈发凸显。2019年9月,杭州提出“新制造业计划”,首次将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列为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旗帜鲜明地向高端制造业进军。
2021年12月28日,杭州正式印发了《杭州市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3年)》(简称《行动方案》),明确未来通过三年攻坚行动,基本形成产业空间集聚、集群优势凸显、创新动能强劲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再工业化”实际并不轻松,如何保障高端制造在项目招引、培育发展所需的综合产业生态,解决用地空间、产业基金和配套政策等方面的掣肘极其关键。
这一次,在上述《行动方案》中能看到杭州的决心与信心。
严守工业用地规模底线
土地是财富之母,制造业对于土地空间的要求很高,当一座城市开始在“用地”上为制造业保驾护航,其发展制造业的决心不言自明。近年来,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大省都提出了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而浙江还将其写进“十四五”规划。《浙江省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浙江将在未来两年以“产业空间”为抓手,系统推进制造业集群的质量提升。
在此要求下,杭州《行动方案》则提出了要严守30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规模底线,通过排查高耗低效企业、整治低效用地,推动工业用地的有机更新,同时优化供地模式,强化项目遴选论证,对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实施规划预留。以及进一步完善“标准地”指标管控体系,探索混合产业用地供应新机制。
根据规划,这一轮“腾笼换鸟”攻坚行动,杭州的决心很大,计划到2023年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总量达到2万亩以上。值得一提的是,为有效推进这一行动,杭州还计划在2021-2023年间,提取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的1%以上,作为“腾笼换鸟”专项周转资金,用于盘活工业用地、企业整治提升、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产业园区配套设施等。
这也意味着,杭州正在用“真金白银”为新制造业塑造充足的、优质的发展空间。
还值得注意的是,在“碳中和”的背景下,能耗是地方发展新的“红线”。杭州对此也有准备——除了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外,《行动方案》还明确了“每年建成市级以上绿色低碳园区2家、绿色低碳工厂80家”的目标。
一系列“腾挪大法”的背后,可以看出杭州希望实现的是制造业产业结构、空间形态、亩均效益的全方位迭代升级。在这一目标指引下,这一次杭州同时也对未来引进高端制造项目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布局。
根据规划,2021-2023年间,杭州每年新出让10000亩以上工业用地(其中新增出让工业用地不少于6000亩),供应比例不低于年度土地供应总量的30%,严格工业用地界定,强化产业项目准入审核,确保新出让工业用地用于制造业。
分析人士指出,规划每年新出让1万亩的制造业发展空间,从核心要素供给上保障未来制造业的落地与发展空间,让外界真切看到杭州发力制造业的决心与抓手。可以想象,未来两年,杭州有可能再迅速集聚一批新制造业企业,推高制造业的GDP占比。实际上,上述方案也已明确了这一目标:到2023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四分之一以上。
相信在此次攻坚行动方案的策动下,用不了多久杭州制造业的“答案”就将摆在这座城市的土地上,打破杭州“偏科”的质疑。
招引百大项目,落实千亿基金
向工业制造倾斜更多核心资源,将是杭州接下来的重要发展趋势。其中,工业投资是带动制造业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形成工业技术积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杭州在此次《行动方案》中提出,至2023年,工业投资要达到年均增长10%以上。
实际上,当前杭州工业投资保持高位增长的趋势已经显现,今年前三季度杭州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2.8%,两年平均增长12.6%。横向对比近似发展水平的城市,如南京前三季度工业投资增长16.4%;成都前三季度工业投资增长为8.5%,杭州此项指标也位于较高水平。
与此相呼应的是,杭州还将进一步发挥产业基金的市场作用。特别是在时下全国制造业投资整体较为低迷的背景下,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格外重要。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分析认为,当前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主要是在外部经济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制造业企业的流动资金紧张,企业的投资能力和投资信心受到了影响。在此节点背景下,杭州此次《行动方案》提出,要组建1000亿元规模杭州创新基金,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功能,加大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全市规划重点产业投资;推进“凤凰行动”计划,三年新增融资1500亿元以上,重点投资高端制造业项目。
随着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的推进,未来杭州将开足马力引进制造业大项目。目前杭州除了要落实浙江发布的《行动方案》,要确保每年省市县长项目工程中制造业项目数不低于三分之一、项目落地率达到50%以上、当年落地项目投资完成率达到10%以上外,同时还提出至2023年,招引落地10亿元以上重大制造业项目120个。
剑指质量变革,培育单项冠军
随着各地在制造业赛道上的追赶,强化地方制造业品牌效应成为凸显区域制造业实力的重要一环。
武汉提出擦亮“武汉造”名片,苏州全力打响“苏州制造”品牌,上海近期发布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更是明确要让“上海制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名片。而在浙江,则是聚全省之力,打磨“浙江制造”的品牌,并推出“品字标”认证标准,倒逼区域内的产业质量变革。据了解,“品字标”认证标准,将主要从管理水平、生产制造、技术研发、社会认同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考评。
根据规划,杭州在2021-2023年间,每年培育“品字标”品牌企业65家以上,培育“浙江出口名牌”和“杭州出口名牌”75个,推广“浙江制造精品”125项。
当然,质量变革背后涉及的不仅是单个的品牌企业,还有整个产业链的提升。杭州此次《行动方案》中还强调了“全面实施数字化技术改造”“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的措施。
此前,杭州就提出以“雄鹰企业”“单项冠军”“小巨人”为重点,招引与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和供应链控制力的“链主工厂”。而在此领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的省会城市,杭州天然具备优势基础。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工业智联网技术研究室主任佟琨看来,杭州民营企业发达、中小企业众多,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的特点,迫切需要“链主工厂”基于自身优势,加强供应链本地化的彼此协作。
杭州此前就规划到2025年,力争全市培育冠军型“链主工厂”30家以上,其中认定20家左右。现在杭州的目标更加清晰,2021-2023年,聚焦标志性产业链及关键细分领域,每年培育单项冠军企业5家。
除此之外,中小企业中的潜力股更加受到关注,比如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也往往从专精特新企业成长而来。此次杭州《行动方案》提出,将聚焦关键元器件、零部件等基础领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隐形冠军企业15家,并遴选300家以上专精特新培育企业,建库实施动态跟踪服务等。着眼未来,在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强势基础上,随着“链主工厂”和供应链生态的不断完善,杭州制造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环境将愈发凸显,有望在新一轮的城市“再工业化”的进程中构建新优势。
腾挪空间、精准招引、加强产业链协作,一系列的强化举措体现了杭州对实现制造业发展效率新变革、新突破的渴望。时下,杭州制造业的蓝图已经呈现,这场变革之战背后的新机遇之门也正迎面打开。(作者 | 朱玫洁 编辑 | 李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