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资本市场中的“杭州军团”表现十分亮眼。
6月30日,随着税友软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热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的钟声敲响,今年上半年,杭州新增上市公司共21家(境内17家、境外4家),创历史同期新高。累计实现境内外IPO融资金额172.2亿元;推进上市企业并购重组46家次、涉及金额69.7亿元。
上市公司的发展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资本市场“杭州军团”持续壮大的背后,反映出杭州适宜企业发展的良好经济环境,也诠释着这座城市蕴含的强大发展潜力。
“杭州军团”不断扩容
换个角度,或许能更直观地感受“杭州军团”的实力。
杭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了2020年度上市公司白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杭州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共28家,这也意味着,今年仅用了半年的时间,新增上市公司的数量就达到去年全年的75%,杭企持续跑出上市“加速度”。
除了数量上的亮眼表现,今年上半年杭州新增上市公司在质量上同样具有不少亮点。
梳理发现,新增21家上市公司登陆板块呈现多点开花的态势,除了境内17家上市企业(其中科创板6家),还有港交所2家,纽交所1家,纳斯达克1家。
从地域分布来看,高新区(滨江)最多,共新增6家上市企业。紧随其后,上城区新增5家,钱塘区、西湖区各3家,萧山区2家,临安区和建德市各1家。
而从行业分布来看,涉及行业领域更加多元化。既包括传统企业,如被称为“豆制品第一股”的祖名股份、中国珠宝市场的领军品牌曼卡龙以及杭州市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也不乏生物医药类企业,如诺辉健康、奥泰生物等,还有被称为“全球物联网云平台第一股”、专注于AIoT领域的科技企业涂鸦智能。
上半年21家杭企接连上市后,“杭州军团”扩张的步伐并未放缓。七月以来,归创通桥、宏华数科、德信服务集团、咸亨国际、浙版传媒、双枪科技等多家公司上市钟声相继响起,杭企持续逐浪资本市场。
上述“成绩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在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引擎”融合发力的背景下,杭州正成为企业成长的热土,杭企上市的步伐明显加快,越来越多产业创新的力量在杭州不断涌现。
杭企为何能不断“敲钟”
由证券时报社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编制的《2021中国内地省市资本市场实力榜》显示,杭州在中国内地城市中排名第四位,在省会城市中拔得头筹,位居第一。
榜单从侧面也体现了杭州资本市场的“乘风破浪”之势,杭企为何能在资本市场“高光”不断?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依托杭州在数字技术领域积累的科技成果、人才资源以及企业资源,数字技术当前已经与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生命健康领域,形成了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也与杭州商业文化悠久、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活跃、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等因素紧密相关。
“尤其是服务型政府主动围绕市场需求,配置创新创业公共资源要素,如平台载体、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等加速推动了杭企上市的步伐。”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近年来,杭州聚焦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全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通过实施“凤凰行动”计划、建立重点拟上市企业库,组建市资本市场专家团,完善上市辅导长效化联动推进机制,推进与银保监部门银行流水合规审核合作等多措并举,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建立,企业上市工作卓有成效。
截至今年6月末,杭州累计培育上市公司总数达238家(境内179家、境外59家),上市数量居全国第四位。
近期,杭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了《关于深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凤凰行动”(2021-2025年)计划的政策意见》(以下简称《政策意见》)。据了解,《政策意见》在财政支持方面,加大了杭州市企业上市股改和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并新增了通过“红筹”等方式在境外交易所实现间接上市的财政补助政策。
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驱动下,杭州还涌现出了诸多上市服务基地,尤其是今年以来,更是动作频频。如在富阳区设立上市服务点,杭州市首家县域上市服务基地在桐庐县成立,中国上市公司杭州未来科技城服务基地正式挂牌……它们在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以及培育上市后备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在杭州,上市公司大步向前,“后备军团”也在奋力直追,未来势必会催生出更多上市公司。(作者/何也 编辑/李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