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470118716/2021-00029 | 发布机构: | |||||
发文时间: | 2021-02-03 17:58:19 | 文号: | |||||
主题分类: | 登记号: | ||||||
生成日期: | 2021-02-03 17:58:19 | 内容概述: | 这份报告显示,杭州海归人才吸引力全国第四、新一线城市之首! |
不久前,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以下称报告)显示,在“海归投递城市”前十名中,杭州对海归的吸引力超越广州,位居全国第四。
如今,有越来越多拥有海外教育和工作经历的留学人员回国就业、创业。教育部数据显示,1978年至2019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其中423.17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6.28%。
从报告中可见,海归对国内城市有了更多样的选择。北上广深之外,新一线城市对海归的吸引力正在持续升温。其中,杭州成为越来越多海归人才的“归谷”所在。
海归人才往往是高学历、高科技与高能力的代表,他们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能级跃升的重要资源。杭州受到海归人才青睐,体现着这座城市强大的发展潜力。
“北上深杭”!杭州海归人才吸引力领跑新一线城市
报告显示,海归人才质量优化,求职者呈现年轻化、高知化趋势。16岁—24岁的海归占比较去年扩张4.5个百分点,升至27.9%;硕士成为国内求职海归的中坚力量,占比超过70%。
从求职行业来看,金融、互联网、文娱行业更受海归偏爱。其中,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集中吸引了22.1%的海归求职者投递简历,占比最高。
报告还指出,海归期望就业的城市与其等级成正相关。依托区域经济水平发达、基础设施完备、国际化程度高等优势,一线城市与新一线城市更具有海归人才吸引力。
具体来看,海归投递前十的城市吸纳了64.2%的海归就业需求,其中北京和上海位居前两位,占比分别为16.4%和15.8%,深圳以8.1%的占比位居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新一线城市的杭州以5.1%的占比略微超越广州,海归人才吸引力位居全国第四、新一线城市之首。此外,成都、南京、苏州、天津和武汉位列该榜单第六到第十位。
加速回流的海归人才,是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城市“人才争夺战”的重点人群。近年来,锚定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的杭州,正成为越来越多海归人才向往的理想城市。
杭州,用什么在吸引海归?
2019年,杭州全市人才总量达254.5万人,累计引进海外留学人才5.5万人、外籍人才3万人,已成为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资金落地的重要基地。
杭州是如何在这场激烈的全球人才争夺战中抢占先机的?友好的人才政策、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和完善的产业链条无疑都是吸引海归人才“归杭”的重要因素。
在政策方面,近年来杭州厚植人才国际化的优势,不断完善更加有效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
如2017年,杭州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杭州人才国际化的实施意见》,创新提出“全球聚才10条”“开放育才6条”等政策。2019年8月,杭州出台“人才生态37条”,推出“青年人才弄潮工程”,再次向全球人才抛出橄榄枝。根据政策,海内外青年人才携项目来杭创办企业,经评审给予20万—500万元的创业资助,特别优秀的项目可“一事一议”。
杭州通过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高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对国际化人才的支持力度和覆盖面,提升着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和集聚能力。
另一方面,杭州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也吸引了海归人才涌入。
在这片鼓励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孕育着阿里系、海归系、浙商系和浙大系为代表的创新创业“新四军”,也搭建了多样的海外人才创业平台。从2015年起,杭州开始举办“创客天下·杭州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据了解,前五届大赛共吸引到来自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个海外项目报名参赛,已有129个项目正式在杭州注册企业,注册资金10.14亿元。
杭州创新思变的引才育才举措,为吸引和集聚国际人才打开通道、拓宽渠道。
而除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杭州多元的产业生态、完整的产业链条对驱动海归们选择杭州也起着重要作用。
从海归的求职行业来看,占比最高的“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也正是杭州的优势产业。猎聘发布的《2020中国互联网行业中高端人才报告》显示,杭州已成为互联网行业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全国第一的城市,阿里巴巴成为互联网人首选地。
除了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近年来杭州围绕生物医药、航空制造、集成电路等核心产业搭建起的产业高地也吸引着众多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目光。
海归回流,加速入杭,他们在这片天地中找到发展的机遇,也为城市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驱动着杭州打开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杭州渐渐成为海归人才集聚高地,这座城市与海归人才在彼此选择、互相成就,共同探索着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文 / 何也 编辑 / 李博
部分资料来源 / 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浙江、浙江新闻、杭州日报、中财网